书断
书 断
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张怀瓘著。张怀瓘,书画理论家。活动于开元时,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马,开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书,擅长真、行、小篆、八分。著有《书议》1卷,品评真、行、章、草4体及各家的等第,并兼论各种书体的作法;《书估》1卷,评价书法的价值;《书断》3卷。此外尚著有《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等,均为书法理论著作。又著有《画断》,是评论绘画的著作,已佚。
《书断》上卷叙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10种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每体都有一编赞,实际上是比较系统地论述字体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书体分论。神品25人(除各体重复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体重复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体重复外,得35人)。前列姓名,后为小传,传中又附录38人。各品诸小传以时代为次序,全书最后有《总评》一篇,创稿于开元甲子(724),脱稿于丁卯(727)。诸传征引繁博,资料丰富,自谓“不虚美,不隐恶,近乎马迁(司马迁)之书也”,可见作者撰写态度是比较严肃的。唐张彦远编辑《法书要录》,辑录这部书的全文,可见此书在唐代已得到重视。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谓此书征引繁博,颇多佚闻,其评论亦极有斟酌。
王羲之学书
《书断》(唐 张怀瓘)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出羊欣《笔阵图》)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注释:
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笔说:论书法的书。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年华。 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祝版:祭神的木板。 秘:领悟。 授:传授。 盈: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