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三一堂

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是聘请了英国本土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1869年建成。这是一座红砖砌筑,室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的建筑,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
本来,圣三一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但是在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圣诗的音韵敲打。在1930年代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现正在计划重建中。
该教堂位于黄浦区,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东面临江西路,北面临九江路,南面隔汉口路就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东侧(正面)的前方有一处上海市中心过去难得一见的花园绿地。这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1847年先建造了一座小型教堂,1866年5月24日—1869年重新建造,外观为哥特式,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堂。由斯科特,凯德纳设计。1875年升格为圣公会北华教区主教座堂,1893年在教堂左侧增建高耸的钟楼(已毁于文革中)。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退,这座教堂就移交给信仰背景相同的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1958年,在献堂献庙的高潮中这座教堂仍被保留下来,作为黄浦区基督教举行联合礼拜的场所之一,继续沿用圣公会仪式。1966年文革开始,教堂被占用,以后这里长期被黄浦区政府使用。2005年,这座古老的教堂在被占用近40年后终于归还给教会,附属建筑作为中国基督教两会所在地,教堂计划在修复后重新开放。
与当年华人教堂的经费很多来自于海外捐助的情形不同,上海圣三一堂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上海当地,其中又包括两大来源:房地产租金;教徒以及社会的捐助。以上两项占年收入的90%左右。上海圣三一堂常年收入概况表(1926、1931两个年度) 圣三一堂的房地产租金来自河南路166号以及上海药房;社会捐助主要来自教徒和汇丰银行、汇丰旅馆业有限公司、英美烟草公司、上海电力公司、电话公司、自来水公司、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及一些外资公司。圣三一堂采取收支公开的财务管理方式,根据详细的帐簿、凭证、收据编制资产负债平衡表以及各种基金收支平衡表,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报告堂内的财务账目以及捐助者的名额。
圣三一堂在社会活动方面甚为活跃,不仅开办学校,经常举行各种社会公共性质的救济募捐活动、娱乐联谊活动、体育健身活动、演讲会以及各类讲座,以增强信徒的团契精神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