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铃型组织
哑铃型组织是指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强,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一种中间小、两头大的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哑铃型组织重点抓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环节,而生产环节主要以总装为主,少数关键、重要零部件由自己生产,多数零部件则是择优选择生产厂家进行外协和外购。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通常而言,这类企业要力求经常保持四类产品:
1.正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2.已经研究成功并不断加以改进、等待适当时机投入市场的产品;
3.正在试制的产品;
4.正在构思或开始实验的。
与哑铃型组织对应的是橄榄型组织,“橄榄型”或“哑铃型”组织结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中间生产能力过大,而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这两头非常薄弱,因此形状上中间大、两头小,恰似橄榄状,故称之“橄榄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必须加强营销工作,抢占市场份额。而在中间生产环节,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客观要求精干生产环节,强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形成两头强、中间精,形似哑铃的组织结构。
应该说,“橄榄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在计划体制下,产品由国家统一调配,企业在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方面缺乏动力,一有资金就投入再生产,在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而在市场销售方面则无需费心,重生产而轻开发、重数量而轻质量、重速度而轻效益,有学者把此归纳为“企业得了创新萎缩症”:生产极度膨胀,技术开发和营销极度萎缩,成为典型的“橄榄型”结构。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橄榄型”组织结构造成的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重复建设、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许多企业因此而陷入困境。目前,我国已经从以卖方市场为主的短缺经济时代,步入了以初步的买方市场为主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新的发展时期。买方市场下,市场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产品有市场,企业就能生存发展,产品丧失了市场,企业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出现,“哑铃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既是客观要求,又是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