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祜墓
磁县发现东魏皇族元祜墓
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渠道计划通过磁县北朝墓群所在地区,渠线工程将影响到一些古遗址和古墓葬,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受河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于2006年9月至今发掘了北朝墓群中编号M003的古墓,目前M003发掘工作接近尾声,计划于7月初全部结束。
磁县北朝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考古队与磁县文物保管所曾于1986年对磁县北朝墓群进行了调查编号,确认北朝墓群总计125座北朝墓。此次发掘的M003是勘探南水北调渠线新了解到的北朝墓葬之一。经过发掘清理得知,磁县北朝墓群M003是东魏皇族元祜的墓葬,该墓未被盗掘,随葬品组合完整,墓室残存壁画格局基本清晰。
M003位于磁县县城南约9公里、京广铁路之西1.1公里处。东经36°17′19.3″、北纬114°19′42.9″、海拔83米。M003属于北朝陵墓群南部的一座墓葬,它东距邺城遗址7公里,西北距天子冢(北朝墓群M35,传为东魏孝静帝之陵墓)约3.5公里。M003在地表上尚残存少量封土,高约1.8米。封土被大量现代坟叠压,发掘过程中曾搬迁现代坟墓10余座。
M003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和甬道、墓室构成,全长约25.5米。墓葬坐北朝南,位居南侧的斜坡墓道两壁陡直,长11.5、宽1.1—1.15米,坡度29度。墓道之北为过洞,洞口立面上方绘有壁画,表现的是有人字栱结构的建筑。土过洞顶部作券顶形,底部与斜坡墓道衔接,坡度相同,长3.6、宽0.96—1米,高1.95—2.1米。过洞与甬道之间有一长方形竖穴天井,天井开口部形状不甚规则,有曾经坍塌的迹象,底部也为斜坡状,与过洞地面坡度一致。天井南北长2.95—3.5米,东西宽0.65—1米,深8.6--9.2米。天井北端设立封门墙,由三重砖构成。封门墙北侧为甬道和墓室。甬道为券顶形土过洞结构,甬道入口上方的立面有残存红彩,推测原有壁画,但因封门墙的挤压,内容已无法辩识。甬道北侧券顶与墓室顶部一同坍塌,底部为水平地面,甬道北端设立有封门墙,由三重砖构成。甬道全长2.7米,宽0.83米,高1.75米。土洞墓室近方形,顶部塌落,推测原为直壁、穹窿顶结构;墓室大部分地面平铺青砖,四壁残存有壁画;墓室东西4.5—4.7米,南北4.3—5米,面积约22平方米;墓室地面距北朝地面深达9.2米。
土洞墓室早年塌落,原来地表上的大部分封丘也随之塌落进入墓室空间,推测由于地表标识不显著,这座墓葬躲过了破坏和盗掘的劫难。通过发掘清理,在墓室中发现了完全朽坏的一棺一椁,棺椁位于墓室西侧,棺内有一具人骨。棺椁之东分布有随葬的陶俑、模型明器、陶瓷器、墓志等遗物。
墓室东侧的随葬品保存状态较好,总计190余件。其中随葬的彩绘陶俑144件,种类包括镇墓兽、镇墓按盾武士俑、甲骑具装俑、仪仗侍卫骑马俑、仪仗侍卫立俑、家内侍仆俑等。陶俑原来均手持仪仗器具,有机质地器具基本已经朽坏,但陶制的鼓、盾牌、弓囊、箭箙等仪仗仍保存完好。陶俑制作采用模制成型、局部雕塑修饰的方法,烧成之后通体彩绘。这批陶俑塑造精细,人物的服饰、器具表现逼真,雕塑风格写实,颇具研究价值。例如一件家内侍仆女俑,手执圆盆,面如满月,表情娴静;而身着两当衣的官吏俑,则昂首挺胸,表情凝重。对于镇墓兽的塑造,工匠们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人首兽身的造型、凶悍神秘的表情相得益彰。其他类别的随葬品还有,陶制牲畜家禽、陶模型明器、青铜明器、陶瓷器等,其中陶瓷器、青铜器制作规整,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概括而言,该墓葬随葬品的艺术风格、制作技法与北魏洛阳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骑马俑、仪仗侍卫立俑等人物特征,与北魏洛阳城永宁寺出土的影塑人像颇为神似。M003建造于东魏从洛阳迁都到邺城的第四年,据文献记载,534年东魏大将军高欢挟孝静帝从洛阳仓促迁都邺城,当时强行从国都洛阳迁徙40万户至邺城,这直接导致大批洛阳工匠迁徙到邺城。东魏初年邺城的官署作坊工匠大多来自洛阳,他们必然沿承了洛阳时期的技术路线、艺术风格。贵族、官吏墓葬的随葬品多出自官营手工作坊,M003墓主人的随葬品也不例外,这些由东魏官营手工作坊生产的陶俑,以其技法和风格,印证了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过程中技术传承的史实。
墓室中原绘制有壁画,由于墓室顶部塌落,现仅残存四壁部分壁画。壁画虽然残缺,但是内容格局基本明确。墓室东壁的南部绘有一青龙图案,西部对称位置画面塌落,从残迹观测,原来绘有白虎图案。青龙和白虎之后,各绘制一名官吏形象,官吏的胸部以上塌落,其身着朱红色褶服,下身穿束膝大口裤。墓室北壁绘制有一付3足坐榻,正中端坐有墓主人的形象,墓主人身后有7扇屏风。南壁壁画分为东西两部分,位居墓室入口东西两侧,壁画保存不佳,从残迹观察,推测两侧各绘有一个人物。整个墓室的东西北均绘制出3柱结构的建筑,3柱之上有横梁,横梁上有人字栱,推测人字栱上应为屋顶。青龙白虎壁画绘制在墓室中的格局,在北朝壁画墓中并不多见。青龙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东魏时代画家的风格、水平,青龙体态近似横置的S形,形态充满动感;绘画的线条舒畅,敷色技法中有平涂,有晕染。如此纯熟的东魏画风,成为盛唐艺术的宝贵积淀。元祜墓壁画是迄今罕见的东魏王朝画迹。
墓室入口的封门墙之下,出土一盒青石墓志。墓志由正方形志盖和志石组成,边长约71厘米。志盖磨光素面,为盝顶形状,顶部正中有一铁环。志石表面磨光,镌刻虬劲魏碑体文字,志文设计32行,每行32字,除去文末空白行、空白字,全文总计864字。据墓志记载:“公讳祜,字保安,河南洛阳人,世祖太武皇帝之曾孙。...... 乃除使持节都督三徐诸军事、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寻加卫将军,余官如故。……天平四年岁次丁己八月甲子朔十六日巳卯薨,国家追悼,有加常礼。赠使持节、太傅、司徒公、录尚书事、都督冀定沧瀛四州诸军事、本将军、冀州刺史、侍中、开国如故。谥曰孝穆。礼也。越其年闰月癸亥朔廿二日甲申葬于邺都城西、漳河之北皇宗陵内。……”。故可知,M003是葬于东魏天平四年(537年)的皇族、徐州刺史元祜之墓。元祜乃北魏皇帝拓拔焘的重孙,死后埋葬在东魏皇族元氏的陵墓茔域内。近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在元祜墓附近陆续发掘几座北朝墓葬,这一区域所发掘北朝墓几乎均遭到破坏性洗劫,唯独元祜墓因为早年墓室塌落,地面坟丘标识不甚显著而幸免于破坏。
磁县北朝墓群东魏皇族元祜墓的发掘清理具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1、元祜墓出土的墓志,明确了磁县北朝墓群中东魏皇宗陵的地域所在。这是认识元祜墓周边北朝墓葬性质的科学资料,也是进行磁县北朝墓群布局研究的一个突破,对全面科学地保护北朝墓群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正在制定磁县北朝墓群总体保护规划,东魏皇宗陵的地域确认,将直接为总体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元祜墓是磁县北朝墓群中仅见的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了较丰富的随葬品,190余件出土遗物组合清晰,保存状态良好,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生产技术难能可贵的资料。该墓年代明确,其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成为北朝墓葬研究的标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3、元祜墓墓室壁画格局新颖,是迄今难得一见的东魏王朝画迹。陶俑的雕塑风格写实,技艺精湛。这些绘画、雕塑作品,反映了东魏时期丧葬习俗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南北朝时期艺术风格之源流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