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草虫豆

种中文名:蔓草虫豆
种拉丁名:Cajanus scarabaeoides (Linn.) Thouars
种别名 :山地豆草、假地豆草、止血草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属中文名:木豆属
属拉丁名:Cajanus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广东、福建、台湾
国外分布:分布于印度、马达加斯加以及澳大利亚。
原产地 :云南省元谋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状草质藤本。茎细弱,密生锈色绒毛。三出复叶,小叶近革质,顶生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5一4cm,宽0.7-2cm,先端锐尖或稍钝,基部楔形,两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出脉3条;侧生小叶较小;叶柄及小叶柄有毛。总状花序腋生,有 1-5花;萼 钟状,萼片4,披针形,被红褐色或锈色柔毛;蝶形花冠黄色,长约1cm。旗瓣有暗紫色线纹;雄蕊(9+1)子房密被黄色绢质长柔毛。荚果矩形,长1.3--2.4cm,宽0.7--0.8cm,外被红褐色或锈色长柔毛,于种子间的明显横槽纹;种子3-6粒,椭圆形,暗灰色或红棕色,有灰黑色斑纹。
生态特征:多年生匍匐蔓生或缠绕状草质藤本,生在山野路旁、灌草丛或草丛中。80年代中、后期,在云南昆明试种,6月下旬播种,6月上旬出苗,7月上旬开始分枝,10月上、中旬开始开花并结荚。11月下旬种熟。人工栽种情况下自然株高12-16cm,一级分枝最长40-45cm;种子千粒重12.51g,亩产鲜草280kg。
饲用价值:蔓草虫豆叶量丰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较高,各类家畜均喜食,是亚热带地区较好的豆科牧草。
栽培要点:播前用98%的浓硫酸浸泡种子20-30分钟,以提高其发芽率(本种当年采种或前两年采收的种子的发芽一般为32%)。雨季来临或雨后趁墒播种,播时以过磷酸钙每亩10kg作底肥,条播、撒播均可,条播行距35cm左右,播后覆土1cm左右,轻压,出苗后分校后期及时除草,并在出苗后45天左右趁雨天或灌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kg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