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林尚立

林尚立,男,1963年出生于福州

1981年一1985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本科。

1985年一1988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硕士。

1988年一1990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任教,助教。

1990年一1993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任教,讲师。

1993年一1997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任教,1993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93年一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研究。

1994年一1995年,在日本庆应大学作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研究

1997年一至今,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教研室任教,1997年破格提升为教授。

1998年6月,被国际政治系教师推选为系主任,负责国际政治系的行政工作。

1999年10月,获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99年10月,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批,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一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研究

1994年一1995年在日本庆应大学作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研究

2003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学术访问研究

社会兼职

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复旦大学法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治学常务理事,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政治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客座研究员,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暨理论宣传教授讲师团成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中国政治的研究

近年来,开始以中国政治形态研究计划为线,着手转型政治学的开创性工作。目前正在并希望长期进行之中的有制度转型、社区与基层民主的系统调查与研究,同时,中国政党政治的研究已经受到各方关注。

所授课程

1、政治学导论,对象是本科。

2、行政学导论,对象是本科。

3、西方政治思想史,对象是本科。

4、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对象是本科。该课程全国首创,至今已开设十年,现成为政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5、西方政治学名著选读,对象是硕士。上了四年时间。

6、行政分析,对象是硕士,上了两年时间。

7、中国社会与政治,对象是硕士,己上六年时间。

8、中国社会与政治,对象是博士,已上三年时间。

研究成果

专著: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二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选举政治,(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

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社区党建与群众工作(第一作者),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区组织与居委会建设(第一作者),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区调解与社会稳定(第二作者),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部分论文:

日本政策决定过程中的政党与官僚,复旦学报 1996年第4期

政治学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基层民主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权力与体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现代化与文化认同:中国的逻辑,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复旦出版社 2001

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

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6期;

党内民主及其边界,学习时报2002年1月7日,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学习时报思想理论版,2002年5月27日。

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权利的空间:市民意识与上海政治文化,新上海人东方出版社,2001年

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200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方位与现实取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年第4期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从基层组织中开掘党建资源,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党政论坛2002年第9期

大百科全书一政治学卷总论和部分条目的撰写

参与主持辞海政治学条目的修订和撰写

《马克主义政治学原理<网上书城检索>行政学导论入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教材

《马克主义政治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教材

政治学新论,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日本政党政治和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研究在中国具有开拓性义,形成的三部论著都是国内政治学在这个领域的代表之作,而“政治形态”研究更是为中国政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概念和研究逻辑。

获奖情况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一书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一书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一书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