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

永远的丰碑
施滉——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据新华社电他是清华最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汉白玉烈士纪念碑的这段铭文,纪念的是一位清华学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施滉。
施滉,白族,1900年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与发起成立了清华学校第一个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1920年改名为“唯真学会”,施滉任会长。1923年秋,施滉被选为清华学生会会长。同年,施滉在广州见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
1924年7月,施滉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在美共领导下,施滉等人成立“美洲华侨和中国工农革命大同盟”,筹办《国民日报》即后来的《华侨日报》等,团结爱国侨胞,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3月,施滉加入美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美共中央中国局首任书记。1928年12月,施滉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华侨中发展共产党的秘密组织。1929年,施滉受党组织派遣到莫斯科学习。
1930年秋,施滉从苏联回国,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香港海员工会等处工作。1933年被党派往河北,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33年冬,施滉在北平召开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在狱中,面对残暴的敌人,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地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坚信革命必胜,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1934年初,施滉被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年仅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