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家

【基本概念】
辞赋家,即“中华辞赋家”的简称,辞赋文学概论特定称谓,专有名词。具体指创造辞赋体式文学,取得一定思维成果的脑力劳动者。辞赋家,从严格意义上来划分为:辞赋文学家、辞赋作家。二者是存在区别的——辞赋文学家,专门从事辞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他们以创造辞赋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辞赋作家,写辞赋有一定成就的人。辞赋作家,是坚持辞赋文学作品创作,或者辞赋文学作品创作领域获得一定影响的人。
辞赋家,包括古代和当代两个部分。古典辞赋家,起源于战国屈原前后,结束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辞赋家,主要指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批国学思潮兴起,并在经济社会刺激下所从事辞赋创作的人。特别是21世纪初,因特网风靡中国大陆,辞赋写手步入网络,网络辞赋文学开始发端,迅速繁荣。因此,网络辞赋界,代表着当代中国辞赋家,创作活动的主流。
【历史源流】
辞赋家,是伴随着辞赋的产生而产生的。辞赋_[英文]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赋之别称。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后转为诗文之总称。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辞赋,也称词赋。《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辞赋家,中国古代一种重要文体作家,特别在汉唐时诗人与赋家并举连称,曹丕曰“诗赋欲丽”、陆机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辞赋家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家的推崇甚至于诗人。《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家”一词,起源于《史记》。因为:“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辞赋家,是介于诗人、散文家之间的边缘文体作家。在两者之间,赋家又更近于诗人。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文学地位】
辞赋家,在中国古代,曾占有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时期是汉赋时代。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赋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封建时代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但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也正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之赋”就是指汉代兴起的大赋。他认为它们“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对汉赋的社会作用以及艺术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
汉朝辞赋家,特别是大赋作家,在文学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首先,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最后,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汉书•艺文志》中除《诸子略》以外,还专设立了《诗赋略》,除了所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则出现了“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
【代表人物】
汉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
贾谊:《鵩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王褒:《洞箫赋》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古代,往往诗人和辞赋家重合成一个人,为同一写手载体。如屈原等人,既是诗人,又是楚辞体辞赋家。因为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诗人与辞赋家,其重叠的多元现象,正说明了——辞赋起源于诗歌。
汉赋作家,根据汉赋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家、四言诗体赋家、散体赋家(或称大赋作家)。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赋家、七体赋家、设论体赋家、唐代文体赋家。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家,受赋家的影响很大,骈文家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因此,骈文家、辞赋家,二者之间有着很深刻的母体关系。从中国古代骈文家、辞赋家列表能窥视出其内在玄机。
【代表著作】
古代骈文家:
李斯骈文集 张衡骈文集 班彪骈文集 班固骈文集
蔡邕骈文集 诸葛亮骈文 杨修骈文集 曹丕骈文集
吴质骈文集 曹植骈文集 陈琳骈文集 孔融骈文集
应璩骈文集 韦昭骈文集 嵇蕃骈文集 赵至骈文集
夏侯湛骈文 嵇康骈文集 阮籍骈文集 刘伶骈文集
左思骈文集 陆机骈文集 潘岳骈文集 鲍照骈文集
张载骈文集 张协骈文集 刘琨骈文集 卢湛骈文集
桓温骈文集陶渊明骈文 颜延之骈文 谢灵运骈文
王融骈文集 谢惠连骈文 谢庄骈文集 汤惠休骈文
孔稚圭骈文 谢眺骈文集 江淹骈文集 沈约骈文集
何逊骈文集 任昉骈文集 刘峻骈文集 吴均骈文集
丘迟骈文集 王僧孺骈文 陶宏景骈文 裴子野骈文
萧衍骈文集 萧纲骈文集 萧统骈文集 萧绎骈文集
徐摛骈文集 庾肩吾骈文 沈炯骈文集 陈叔宝骈文
徐陵骈文集 高澄骈文集 魏收骈文集 王褒骈文集
庾信骈文集 魏征骈文集 王绩骈文集 李世民骈文
李善骈文集 王勃骈文集 卢照龄骈文 杨炯骈文集
骆宾王骈文 宋之问骈文 朱敬则骈文 徐彦伯骈文
陈子昂骈文 姚崇骈文集 宋璟骈文集 李白骈文集
王维骈文集 高适骈文集 李华骈文集 独孤及骈文
吕温骈文集 张说骈文集 苏頲骈文集 刘禹锡骈文
陆贽骈文集 王起骈文集 高迈骈文集 李德裕骈文
白行简骈文 李商隐骈文 韩偓骈文集 温庭筠骈文
黄滔骈文集 杨夔骈文集 王棨骈文集 徐寅骈文集
韦庄骈文集 田锡骈文集 赵湘骈文集 蒋堂骈文集
范仲淹骈文 宋庠骈文集 张伯玉骈文 梅尧臣骈文
欧阳修骈文 刘牧骈文集 蔡襄骈文集 米芾骈文集
秦观骈文集 苏轼骈文集 曾巩骈文集 汪藻骈文集
岳飞骈文集 王十朋骈文 范成大骈文 牛金星骈文
朱鹤龄骈文 王夫之骈文 吴兆骞骈文 纳兰性德文
陈维崧骈文 毛奇龄骈文 朱彝尊骈文 尤侗骈文集
胡天游骈文 邵齐焘骈文 袁枚骈文集 洪亮吉骈文
吴锡麟骈文 汪中骈文集 李慈铭骈文 刘星炜骈文
顾敏恒骈文 孙梅骈文集 杨芳灿骈文 王芑孙骈文
吴鼒骈文集 王昙骈文集 刘嗣馆骈文 阮元骈文集
彭兆荪骈文 吴慈鹤骈文 刘开骈文集 梅曾亮骈文
董基诚骈文 董祜诚骈文 方履钱骈文 曾燠骈文集
王诒寿骈文 樊增祥骈文 刘令娴骈文
古代辞赋家:
荀况辞赋集(先秦) 屈原辞全集(先秦)宋玉辞赋集(先秦)
唐勒辞赋集(先秦) 陆贾辞赋集(汉代) 贾谊辞赋选(汉代)
枚乘辞赋选(汉代)严忌辞赋集(汉代) 淮南小山赋(汉代)
司马相如赋(汉代) 刘彻全集辑(汉代)东方朔赋选(汉代)
司马迁赋集(汉代) 枚皋辞赋选(汉代) 刘向辞赋集(汉代)
班婕妤赋集(汉代) 王褒诗赋选(汉代) 扬雄辞赋选(汉代)
刘歆辞赋集(汉代) 傅毅辞赋集(汉代) 班彪辞赋选(汉代)
班固全集辑(汉代) 班昭辞赋选(汉代) 张衡全集辑(汉代)
马融辞赋集(汉代) 王延寿赋集(汉代) 赵壹辞赋选(汉代)
蔡邕全集辑(汉代) 王逸诗赋选(汉代) 祢衡辞赋选(汉代)
曹操诗全集(汉代) 曹丕全集辑(魏代) 曹植全集辑(魏代)
王粲全集辑(魏代) 陈琳全集辑(魏代) 向秀辞赋选(魏代)
潘岳全集辑(晋代) 张华全集辑(晋代) 陆机全集辑(晋代)
左思全集辑(晋代) 陶渊明全集(晋代) 王羲之赋集(晋代)
夏侯湛赋辑(晋代) 傅咸辞赋辑(晋代) 傅毅辞赋辑(晋代)
成公绥赋集(晋代) 傅玄辞赋辑(晋代) 郭璞辞赋集(晋代)
萧子晖赋集(两朝)萧子范赋集(两朝) 萧统辞赋集(两朝)
萧纲辞赋集(两朝) 吴均辞赋集(两朝) 沈约辞赋集(两朝)
谢惠连全集(两朝) 谢灵运全集(两朝) 鲍照全集辑(两朝)
江淹全集辑(两朝) 徐陵全集辑(两朝) 庾信全集辑(两朝)
萧绎辞赋选(两朝) 薛道衡全集(隋代) 杜牧辞赋辑(唐代)
黄滔辞赋集(唐代) 徐寅辞赋集(唐代) 王勃全集辑(唐代)
骆宾王全集(唐代) 韩愈全集辑(唐代) 柳宗元全集(唐代)
苏辙辞赋集 宋辽金 范仲淹全集 宋辽金 欧阳修全集 宋辽金
苏轼全集辑 宋辽金 黄庭坚全集 宋辽金 蒲松龄赋集(清代)
汪中辞赋集(清代)
【相关区别】
“辞赋文学家”和“辞赋作家”的区别:辞赋文学家包括诗人,辞赋作家不包括;辞赋文学家兼指古人与今人,辞赋作家一般指今人。辞赋文学家是个大概念,包括辞赋作家。辞赋文学家可以是写作的,也可以是搞研究的,或者文学理论批评等方面的工作。辞赋作家范围小一点,主要任务是创辞赋作。辞赋作家就是将生活写成辞赋文字的人。辞赋文学家,就是和书本、文字、语法、表达方式、情感、文化等打交道,并对辞赋的关系进行研究,实现用来精确,合理的表达思想的方法。用这些来感染人的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辞赋文学家要比辞赋作家宽泛,所包容的内容要多。一个辞赋文学家肯定是一个辞赋作家,但是一个辞赋作家不见得能成为或者称之为辞赋文学家。 辞赋作家是对较为优秀的文字工作者的一种尊称, 而辞赋文学家是更高级的已经可以流芳千古的等级。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辞赋文学,其中都包含学问的意思。这就是说,辞赋文学家,不但要会写辞赋,而且还要做学问。辞赋作家和辞赋文学家之间不可以画等号;另外也能理解:随便叫谁是“辞赋作家”,可以;但却不能随随便便地把谁叫成是“辞赋文学家”。因为,辞赋文学家首先要做学问;而做学问,得有头脑;有了头脑,有了学问,才能做出好辞赋。辞赋文学家的著作可以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艺术等方面,不是只为了赚钱谋生,可以服务社会。辞赋作家的著作一般就是指文学,仅仅是艺术价值,大部分是以写作为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