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

1、烈士——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上虞县。1930年8月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后转入铁道传习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成立,何云任该组织宣传部长。同年6月,被上海国民党宪兵司令部逮捕。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何云。
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从此,何云带领报馆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版报纸,编发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及时报道华北抗日军民的对敌斗争。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何云率领全馆同志坚持工作和战斗。5月28日,他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全国解放后,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2、作家——何云
笔名: 何则成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24
民族: 汉族
山西洪洞人。中共党员。1941年毕业于太行鲁艺美术系。历任山西新军二0九旅译电员,晋绥军区八分区长城演剧队成员,晋绥军区政治部记者,东北电影制片厂录音,北京中国电影经理总公司人保科科长,中央文化部劳动工资处处长,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集体制片主任,国务院文化组电影负责人,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支部书记、总支委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黄麻惊雷》、《苏三正传》、《紫塞风云》,中篇小说《分水亭》,电视连续剧剧本《千里跃进大别山》、《黄麻惊雷》(16集),电影文学剧本《一代文杰》、《千里跃进大别山》(合作)、《四十八个日日夜夜》,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1990-1998年)》、《中国电影大事记》(合作)等。
3、黄梅戏演员——何云
何云12岁时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戏剧科黄梅班学习。出生在长江之畔青阳县的何云,受“戏曲的活化石”青阳腔的浸润,很早就表现出了在戏曲方面的天赋。在学校期间,就获得全省小戏调演“个人表演奖”。从学校毕业后,她通过考试幸运地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当时的何云初出茅庐,表演机会非常少。“很多时候,就只能演一个托盘子的小丫环,一句台词也没有。”跑了整整6年龙套,很多人离开了黄梅戏舞台,而何云默默地坚持着。
2001年,安徽省组建小梅花剧团,何云迎来了她黄梅戏生涯中的首部大戏《大眼睛的期盼》。全身心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何云担纲女主角的《大眼睛的期盼》获得了我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4年,何云等来了安徽省复排《红楼梦》的机会。娇弱的何云反串贾宝玉,一举获得成功,完成了一次事业上的漂亮跨越。凭借对贾宝玉的成功再塑,她被破格评为国家二级演员,从此踏上了事业的新台阶。
何云对记者说,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发展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更利于新人成长。“现在的剧目不断增多,以前有人等了多年只能等一次戏,现在一年多就可以排一次大戏,演出的场次也大大增加了。”何云说,现在一年能演400多场,有了充分发挥的舞台。严凤英奖银奖、“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星星榜“十佳”……一个个荣誉落在了这个年轻女孩的头上。在“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评选中,她凭借出众的综合实力名列“五朵金花”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