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乡

1、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乡清平乡位于绵竹市西北部山区,全乡面积30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2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乡辖5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73人。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植物、矿产、水能及旅游资源。土地资源15万亩,其中林地14万亩;水能蕴量10万千瓦,可开发量6.5万千瓦;森林资源41万亩,森林覆盖率90%;生物资源丰富,其中以珙桐、杜鹃、水杉、熊猫、金丝猴为代表的野生动植物2400余种,中药材品种1400多个,木材品种30多个,野生蔬菜20多个品种;磷矿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5℃,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500毫米。
清平乡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林业产品和品牌。银杏基地已达10000亩;猕猴桃成片种植达1500亩,示范基地现有挂果1200亩左右,年产鲜果1000吨。在院通村建立粉葛种植示范基地200亩,王家坪磷矿和棋盘村投资建立高山冷水鱼养殖基地两处,棋盘村投资建立肉牛羊养殖基地一处,大鲵养殖基地一处,开发乌药、黄豆、当归、党参、魔芋等面积达到3200亩,建成中药材基地1000亩,其中红豆杉基地600亩。已发展山野菜基地达500亩。
2007年实现GDP26000万元,同比增长20.58%;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9420万元,同比增长36.4%;实现独立核算企业工业增加值10012万元,同比增长37.2%;实现财政收入6100万元;实现利税9218万元,同比增长46.5%;实现利润6650万元,同比增长8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0元,同比增长6.4%。
大力加强旅游开发建设,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发中国银杏沟文化旅游项目,全乡已建成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等旅游接待景点30余处。该乡王家坪磷矿投资修建旅游接待综合楼工程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已到位资金400万;由川龙公司投资修建的旅游接待中心工程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计划投入资金数1000万元。乡上专门成立了银杏沟旅游开发办公室,为工农业发展向旅游业发展过度做好准备。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4•26“中国银杏沟•银杏文化节”活动,并已成功举办2年。
2、青海省大通县清平乡【清平乡(Qing Ping Xiang)】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6.1%。面积38.1平方千米。辖平东、阿家、索家、上柴家堡、下柴家堡、大哈门、兴太、陈家、寺尔庄、平地庄、台台11个村委会。
1956年设清平乡,1958年合并为景阳公社,1961年析置清平公社,1966年合并为黄家寨公社,1984年改设为清平乡。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清平乡,并入黄家寨镇。
3、云南省陇川县清平乡清平乡位于云南陇川县,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27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元,人均口粮219公斤,财政收入65.6万元,全乡金融信用社贷款余额达500万元。
该乡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乡农业农村的稳步发展
按照州、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精神,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水稻、甘蔗、麻竹等产业规划和布局更趋合理。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5960亩,总产1961吨,实现产值392.2万元,优质稻3307亩,平均单产293公斤,总产968吨;甘蔗面积22761亩,其中水田17879亩,旱地4882亩,2007年榨季甘蔗总产9.45万吨,实现产值1701万元。2002年以来,该乡麻竹产业从零起步,现已发展到21713.4亩,其中享受退耕政策10012.78亩,现有收获面积16221亩,产量826.4吨,产值57.8万元;茶叶面积4366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2696亩,实现产量12.6吨,产值21.4万元;核桃面积56亩,面积草果1416亩,核桃和草果产量分别为22.3吨和38.2吨,产值分别为30.4万元和36.2万元。
——冬季农业开发在规模、结构上有较大突破,成效明显。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本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急闯市井,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坚持办样板,用典型引路,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2007年全乡共完成冬季农业开发总面积13445亩,其中:粮豆作物2915亩(冬玉米1342亩,马铃薯241亩,豆类1017亩,小麦315亩),实现小春粮豆产量546.2吨,油料作物2000亩,甘蔗6590亩,瓜果蔬菜1820亩,青饲料120亩。
——畜、禽、渔等养殖发展迅速,群众菜篮子日益丰富。全乡进一步加大对畜禽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搞好技术跟踪服务,提高了全乡畜禽防治工作,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提高了畜禽存、出栏率。2007年生猪存栏9555头,肥猪出栏4795头,大牲畜存栏3502头,牛出栏400头,肉产量44吨,羊存栏3601只,羊出栏2019只,肉产量40.3吨;家禽出栏9755只,存栏18273只,肉产量14.44吨,禽蛋产量5.16吨。同时进加大养殖示范项目的实施,全乡共发展畜禽养殖示范村8个,其中:养猪示范村1个,养牛示范村5个,养羊示范村2个。池塘养鱼得到巩固,稻田养鱼初见成效,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生活所需。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规范林木采伐程序和严格审批,有效地控制全乡森林资源的消耗。积极开展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及非法占用林地的不法行为和违法分子,加大森防宣传和森防案件的查处力度,使全乡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作,六年来,全乡累计种植麻竹21713.4亩,其中享受退耕政策10012.78亩,西南桦11164.3亩,竹藤项目1879.5亩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全乡累计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清平、弄龙、赵家、郑家村农电网改造工程,实施了公路“村村通”工程,全乡9个村已基本通公路,并全面建成了新山村弹石公路,目前正在实施改建赵家大场弹石路面建设,农村“三配套建设”工程建设取得成效,新建沼气池182口,农村通讯状况明显改善,移动电话信号网络遍布全乡各个角落,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完成了乡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新建、改造了中心卫生院住院部。
4、四川省屏山县清平乡一、基本情况
清平乡位于四川省屏山县西南58公里处,2006年6月乡镇机构改革由原冒水乡和清平彝族乡合并组建为清平彝族乡,政府驻地冒水村三组。西南与雷波县西宁镇、沙沱乡、双河乡、柑子乡接壤,东北与新市镇、夏溪乡、屏边彝族乡相邻。全乡海拔365米--15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金沙江下游山地,境内高山纵横交错,常年气温在零下-1℃—38℃,立体气候明显,年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辖10个村,60个村民小组(其中12个彝族组),2005年末总人口8303人,其中农业人口8109人、非农业人口194人;少数民族人口1611人。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43亩(其中田1047.19亩)。林地2.1万多亩,宜林荒山1.3万亩。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33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49万元,工业总产值58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9万元,人均纯收入2003元。省道307线贯穿冒水、大石两村。乡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竹木资源。
二、农业产业情况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魔芋、花生、油菜、柑桔、茶叶,属典型农业乡,也是该县水果、魔芋、茶叶基地乡之一,有椪柑、龙眼、金花梨等优质水果品种,是屏山县“金沙江百里水果长廊”组成乡镇之一;是“金河芋角”的原产地。2005年底,有优质椪柑1500亩、龙眼600亩、白魔芋1560亩、鲜魔芋产量达160余吨,绿茶茶园面积达5000余亩,苦丁茶2000余亩。有山羊存栏3000余头,生猪存栏4100余头。现有退耕还林面积6081.7亩。粮食总产量3743吨,人均有粮428公斤。
三、工业生产情况
现有清平、星星股份、灵官三座电站。其中,清平电站装机容量640个千瓦、星星股份电站装机容量960个千瓦、灵官电站装机容量125个千瓦。有硅矿厂1个,年开采硅矿石15万吨。
四、文教卫生情况
现有中心校1所,星星基点校1所,村小9所(含1998年由西南民航捐资新建的民航希望小学)、教学点8个;在校生:小学1444人,初中339人;其中,少数民族小学214人、初中23人。教师53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7人,代课教师26人,汉族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8%。现有乡卫生院2所,村卫生站3个,从业人员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