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文集散文卷
【图书简介】 - 徐志摩文集散文卷这是徐志摩的散文集,一半是讲演稿:《落叶》是大师大,《话》在燕大,《海滩上种花》在附属中学讲的。《青年运动》与《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是为始终

不曾出世的“理想”写的;此外两篇——《论自杀》,《守旧与“玩”旧》都是先后是晨报副刊上登过的。原来我想加入的还有四篇东西:一是《吃茶》,平民中学的讲演,但原稿本来不完全,近来几次搬动以后,连那残的也找不到了;一是《论新文体》,原稿只剩了几页,重写都不行;还有两篇是英文,一是曾登《创造月刊》的《艺术与人生》,一是一次“文友会”的讲演——Personal Impressions of H.G.Wells,Edward Carpenter,and Katherine Mansfiedld”——但如今看来都有些面目可憎,所以决意给删了去。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早逝的徐志摩拥有较多一些的青年读者,这是很自然的。好多次,《再别康桥》的句子,冷不防从妙龄男女口中随意吟出,令人怦然心动。徐志摩,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尽管徐志摩的作品集子已经出版过不少,但一个中型的选本,恐怕是适应较多的青年朋友的。这样的选编方式算作一个尝试,未能尽符规例,无疑较多照顾了个人偏好,如果能够为读者所喜欢,就算不违初衷了。出于徐志摩的个人认识及时代的局限,在他的文章中,他对当时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怀疑和恐惧的,他的摇摆不定到流入颓废,都是显而易见的。请青年读者注意加以辨别。
【作者简介】 - 徐志摩文集散文卷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历任北大、清华、平民大学教授,是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正如胡适所说,他追求爱、自由、美三者组成的“单纯信仰”的实现。徐志摩的文字,享有历半个世纪而不衰的魅力。无可否认。
【图书目录】 - 徐志摩文集散文卷落叶
落叶
青年运动
“话”
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
守旧与“玩”旧
论自杀
海滩上种花
巴黎的鳞瓜
给陆小曼——代序
巴黎的鳞爪
翡冷翠山居闲话
吸烟与文化
我所知道的康桥
拜伦
罗曼罗兰
达文謇的剪影
济慈的夜莺歌
天目山中笔记
鹞鹰与芙蓉酬
从小说讲到大事
自剖文集
自剖辑第一
自剖
再剖
求医
想飞
“迎上前去”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哀思辑第二
悼沈叔薇
我的彼得
我的祖母之死
伤双栝老人
吊刘叔和
游俄辑第三
欧洲漫录
一 开篇
二 自愿的充军
三 离京
四 旅伴
五 两个生客
六 西伯利亚
七 莫斯科
……
集外文
编者后记
【后记】 - 徐志摩文集散文卷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早逝的徐志摩拥有较多一些的青年读者,这是很自然的。好多次,《再别康桥》的句子,冷不防从妙龄男女口中随意吟出,令人怦然心动。徐志摩,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 尽管徐志摩的作品集子已经出版过不少,但一个中型的选本,恐怕是适应较多的青年朋友的。这样的选编方式算作一个尝试,未能尽符规例,无疑较多照顾了个人偏好,如果能够为读者所喜欢,就算不违初衷了。 目前容易见到的徐氏作品集的两个全集最全,其中广西民族出版社版《徐志摩全集》较之香港商务版《徐志摩全集》(另有补编)新且全,有系统,还做了较多校订、注释的功夫,本书选编时得到不少助益,这是特别要表示感谢的。 出于徐志摩的个人认识及时代的局限,在他的文章中,他对当时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怀疑和恐惧的,他的摇摆不定到流入颓废,都是显而易见的。请青年读者注意加以辨别。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把年代均用公元纪年表示,明显是当年的错误用字,以及对容易引起歧义的个别用字,如“象”“像”等,做了校正;而当时的一些明显不符合今天我们用语规范的字,如“的”、“地”、“得”的使用、“原素”(元素)、“那”(哪)、“化”(花)、“分”(份)等,和不少大异于今天规范要求的人名、地名的翻译用字,为尊重当时的历史,保持作品的原貌,我们均未做改动,敬请读者见谅。 选编中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希望专家和读者们不吝赐教。 选编者 1996年2月
【绪言】 - 徐志摩文集散文卷这是我的散文集,一半是讲演稿:《落叶》是在师大,《话》在燕大,《海滩上种花》在附属中学讲的。《青年运动》与《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是为始终不曾出世的“理想”写的;此外两篇??《论自杀》,《守旧与“玩”旧》都是先后在晨报副刊上登过的。原来我想加入的还有四篇东西:一是《吃茶》,平民中学的讲演,但原稿本来不完全,近来几次搬动以后,连那残的也找不到了;一是《论新文体》,原稿只剩了几页,重写都不行;还有两篇是英文,一是曾登《创造月刊》的《艺术与人生》,一是一次“文友会”的讲演??“Personal Impressions of H.G.Wells,Edward Carpenter,and Katherine Mansfield”??但如今看来都有些面目可憎,所以决意给删了去。 我的懒是没法想的,要不是有人逼着我,我是决不会自己发心来印什么书。促成这本小书,是孙伏园兄与北新主人李小峰兄,我不能不在此谢谢他们的好意与助力。 这书的书名,有犯抄袭的嫌疑,该得声明一句。《落叶》是前年九月间写的,去年三月欧行前伏园兄问我来印书,我就决定用那个名字,不想新近郭沫若君印了一部小说也叫《落叶》,我本想改,但转念同名的书,正如同名的人,也是常有的事,没有多大关系,并且北新的广告早一年前已经出去,所以也就随它。好在此书与郭书性质完全异样,想来沫若兄气量大,不至拿冒牌顶替的罪名来加给我吧。末了,我谢谢我的朋友一多因为他在百忙中替我制了这书面的图案。 上面是作者在这篇序里该得声明的话;我还想顺便添上几句不必要的。我印这本书,多少不免踌躇。这样几篇杂凑的东西,值得留成书吗?我是个为学一无所成的人,偶尔弄弄笔头也只是随兴,哪够得上说思想?就这书的内容说,除了第一篇《落叶》反映前年秋天一个异常的心境多少有点分量或许还值得留,此外那几篇都不能算是满意的文章,不是质地太杂,就是笔法太乱或是太松,尤其是《话》与《青年运动》两篇,那简直是太“年轻”了,思想是不经爬梳的,字句是不经洗炼的,就比是小孩拿木片瓦块放在一堆,却要人相信那是一座皇宫??且不说高明的读者,就我这回自己校看的时候,也不免替那位大胆厚颜的“作者”捏一大把冷汗! 我有一次问顾颉刚先生他一天读多少时候书。他说除了吃饭与睡觉!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古史辨”的作者就在每天手拿着饭箸每晚头放在枕上的时候还是念念不忘他的“禹”与他的“孟姜女”!这才是做学问:像他那样出书才可以无愧。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说得上?我虽则未尝不想学好,但天生这不受羁绊的性情,一方在人事上未能绝俗,一方在学业上又不曾受过站得住的训练,结果只能这“狄来当”式的东拉西凑;近来益发感觉到活力的单薄与意识的虚浮,比如阶砌间的一凹止水,暗涩涩的时刻有枯竭的恐怖,哪还敢存什么“源远流长”的妄想? 志摩六月二十八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