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火刀

火刀又名火镰,是人类在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取火工具。它突出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和阴雨无妨,在人类漫长的用火历程中,火刀应该说是很有功劳的。它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陕北农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还比较盛行,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

最初的火刀比较简单,仅在一块长形钢材的两端,锻打一个环形手柄就行了。以后才逐渐考虑配备一个皮夹袋,以贮存火石和艾绒,进而在皮夹袋上饰以金、银、铜或铁质图案花纹,直至镶嵌珊瑚珠玑,以示华美贵重,游牧少数民族尤其重视这种装饰。用火刀取火时,先揭开皮夹袋前盖,取出火石(敲成片状的质地细密的小石块)和艾蒿绒团,将艾绒团紧贴在石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另一只手拿火刀,用钝刃擦击火石边缘,在火花飞溅中艾绒被点燃,再将冒烟的艾绒包在干细茅草中,使其受风生焰,加上干枝劈柴,便可烧火煮东西了。

成书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黑龙江外记》卷五中说:齐齐哈尔“又出火镰,关以东贵之,称其加钢甲于内地,号卜奎火镰,相赠答以为土产佳品”。从这些话看,至少早在清嘉庆年间,齐齐哈尔所产的火镰,已经是名牌产品了,从质量看,高于关内所产;从销售看,在整个东北是极受欢迎的。卜奎火镰不但是生活必需品,还成为馈赠佳品。

欧洲的火镰有的是用整块铁板做成动物等形状,除刀刃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当作打火时手握的把儿。藏式火镰具有西藏粗犷的风格。不仅个儿大,而且造型豪放。头人贵族使用的火镰更是漂亮,到处缀着金、银、铜做成的装饰,上面镶嵌着红珊瑚、绿松石及各种宝石,珠光宝气、雍容华贵。蒙古族的火镰其铁制部分不是镰形状而是一个长圆形,比较独特。火镰环上配有皮条做成的佩带,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

皇室贵族也离不开火镰。故宫中至今保存着雍正、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火镰。这种火镰由宫中工匠精心制作,其下部用钢铁做成,上面是用金子做成、刻有精细的龙纹,握在手上很舒服。火镰、火石、火绒分别放在明黄缎子袋里盛入象牙雕刻成的火镰盒的三个格子中。火镰盒由一直在宫中做活的广东象牙雕刻工匠黄振效制作。象牙盒一侧刻有“乾隆御用”款,另一侧刻有“黄振效恭制”字样。火镰盒用丝带连接,与盛香料的荷包及盛牙签的、耳挖勺等物品的开其一起佩带在朝服的腰带上,以备使用,体现了马背生涯的满族特点。

虽然说火镰远远不及火柴方便,但是也有一些火柴无法相比的优点,一是不怕潮湿。因火镰是带在身上的,只要火绒不湿,阴天下雨也能够取出火来。二是不怕风。因火是钢与石头撞击出来的,风再大也不影响取火。三是安全。早期的火柴很容易自燃而引起火灾,而火镰必须用力撞击才能出火,非常安全。

随着火柴的普遍使用,火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火镰存世的数量很少,很多青年人连见都没见过。火镰已成为珍贵的收藏品。由于火镰是由工匠手工制作,重样的很少,火镰收藏起来千奇百怪,趣味无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