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符釜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战蚩尤与炎帝之后,四方征战,以消除战争隐患。尔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轩辕黄帝传》也做了描述:黄帝与榆罔争天下,榆罔恃神农之后,故争之。黄帝以雕、鹗、鹰、为旗帜,以熊、罴、貔、貅、虎为前躯,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帝又北逐荤粥,诸侯有不从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

首先说说“合符”。符,即兵符。《文心雕龙》曰:“符者,孚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汉世金竹。宋代从省,代以书翰矣”。古代兵符,制作用材有:竹、木、金、铜、玉等,大小各异,刻为龙、虎之状,一体分为两半。一半由帝、王、将、帅交予守关者和掌管粮秣、军械、兵马者,另一半留在帝、王、将、帅等统领全军者手中,待发出号令之际交给征将、通关送牒之类具体执行任务者手中,作为执行任务者的受命凭据。届时合符相验以防真伪:凡两半相合后,大小、材质、外形、纹饰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者为真,兵可调,粮可发,关可通。否则为伪、为诈,就会被阻、被捕。待任务完成后,或战役结束后,回朝复命时举行一个仪式,由执行任务者,掌管粮草、兵马、军械者交回兵符,经验相合后,交给最高统帅者收管、以备再用。这就是“合符”的基本用途和过程。

对于一个具体的战役而言,合符仪式就相当于庆功会。轩辕黄帝在战蚩尤、战炎帝之后,黄帝采取了大规模的“以战去战”行动,面对周围四方大小部落方国中的不从者进行了征伐,这其中当然不像战蚩尤、炎帝那样亲自率队,而是委派其他大将去完成,这就涉及到兵符问题。按史书说“凡五十二战,天下大定”。这期间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时间有长有短,战地有远有近,待征战全部结束后,才能择日择地举行仪式。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一个盛大的庆典。就在炎帝战败后不久,北方荤粥又打到涿鹿附近,黄帝派兵到笔架山下,分别以赤、白、青、黄为旗帜号令,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布兵,白天以令旗为号,夜间点彩灯发令,轮番上阵,一鼓作气打败了荤粥。同时,派到东、西、南、北四方征战的将士陆续凯旋而归,向黄帝交符复命。于是,黄帝择日在釜山举行合符仪式隆重庆贺,标志着“区宇已宁,天下大定”。所以说,合符釜山委实是我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开国大典和极其盛大的阅兵式。

再说釜山。《括地志》云:“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这是一条考求釜山所在的重要依据。《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怀戎县条下记:“后汉潘县、属上谷郡,……妫水经其中,妫州所治也”。

这里所记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的保岱村,她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舜时名宝带,汉为潘县,北齐为北燕郡。隋初为怀戎县。唐长安二年改妫州。辽为可汗州。清时名舜乡堡。北大教授王北辰在《潘城、妫州城、釜山考》一文中指出;既已断定了保岱村的西古城就是唐妫州城,那么釜山就必然是保岱村北三里的某山了。关于釜山的位置,本文前面举出了两条资料,一是《水经注》引《魏土地记》云:“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二是《括地志》记“釜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庙,瞽叟祠存焉”。可知历山即覆釜山,即釜山。魏书记山在潘城三里,唐书记山在妫州城西北三里,基本一致。就其位在古妫州城西北三里余而论,认为它即釜山也是可以的。

“合符釜山”既是开国大典又是各路诸侯封官受勋、委派新职的重要事件。也就是说,“涿鹿奋战,区宇已宁”之后,可谓天下大定。轩辕黄帝定都于涿鹿,然而,这就牵涉到设官职监万国的问题。通过战蚩尤、战炎帝以及征战四方之后,磨练出各种天下良才、四海贤士和八方俊杰。正逢盛世用人之际,所以轩辕黄帝在“合符釜山”这盛大仪式上,让他们各显其能。除封万国侯司治各地外,还对专业人才委以重任。他们分别是:“羲和占曰,尚仪占月,东区占星,隶首定数,孔甲为史,伶伦造律,大挠做甲子,容成做盖天,稷为田正,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马师皇为牧正,夷牟造矢,挥作弓,岐伯作鼓,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于则作扉屦,臣胲服牛,仓颉造字,竖亥通道路,风后割万里。俞附、雷公、巫桐君处方,岐伯论经脉,西陵氏劝蚕稼,共鼓、化狐作舟车,伶伦造磬,素女鼓瑟,荣成铸钟……”。在整个“合符”仪式上,鼓瑟齐鸣,百鸟飞翔,彩云祥瑞紫气升腾。从此,结束了相互掠夺的地域之争,结束了黄帝部落“迁徙往为无常处”的游牧或半游牧的历史,进入了“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定居农耕、驯养家畜的时代,恩格斯说:“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黄帝部落联盟自釜山会盟之后,由游牧过渡到农耕,促进了社会分工,发展了生产力,为历史的脚步迈向阶级社会,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合符釜山不只是一种胜利的凯旋,而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象征,是江山社稷统一的象征,是氏族制度衰落、王权政治兴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诞生、古老中国成立的象征。

总之,“合符釜山”是黄帝以“盟主”身份与各部落联盟首领之会,是古氏族进入融合的结果,它标志着作为汉民族前身华夏族的基础已奠定,一个融合了远古各方先民及其文化的华夏族,即将出现于历史舞台。这就是历史上“合符釜山”的重大事件。

***可是《史记》记载的“合符釜山”到底在哪里?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籍中记录的釜山有多处,包括:河南灵宝的“釜山”,山西高平的“釜山”,河北涿鹿的“釜山”,涞水的“釜山”和徐水的“釜山”。

徐水釜山

河北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经过查阅历史文献典籍、开展实地调查,并邀请专家座谈论证,初步认为《史记》记载的黄帝“合符釜山”很可能发生于徐水釜山。2008年10月,为深化研究,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并编撰了《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这本书从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等诸多方面论证徐水釜山为合符之地。

徐水釜山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座孤山,在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因山形如一口倒扣的锅而得名。史料中对徐水釜山有不少记载。《资治通鉴》注明,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徐水旧时又称安肃,据清《安肃县志》、民国《徐水县新志》载,轩辕黄帝曾巡方问俗,诛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

徐水县境内发现的多达46处的古文化遗存,也在一定程度为合符釜山发生于此提供了佐证。

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带领考古队在徐水釜山正东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大批文物,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发现的第一块陶片的时候,我不记得那一天是几号,但是我知道是十点十五分。”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年过七旬的李伯谦依然很激动:“那时候的兴奋简直是难以言表,因为那是当时我们华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块陶片。”

经过测定,南庄头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0500年—9700年左右。

在徐水釜山周边还发现了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陶釜、陶盆、陶钵以及三足陶鬲等器具,展示出了一个从炎黄时代历经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长达数千年的演进过程。

此外,在徐水县还长期流传着大量有关黄帝的民间传说,如釜山山顶以及山顶附近的黄帝合符台、轩辕黄帝庙、黄帝崖等等,都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