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风
王时风(1913——1992)
1913年出生于金坛县城东门大街,有兄妹三人,王时风排行老大,二妹王韵雪,小妹王汶。父亲王保命与同族人王云吾合伙开茧行未成,负债累累,王保命被迫变卖家中百余亩田产抵债,不幸因此一病不起,不久病故。
当时开始时兴上洋学堂,王时风的母亲汤荣树思想比较开明,不惜借钱送王时风上学,舅父汤伯余也给予支援,有了洋学堂的文凭,找工作便不用愁了。
王时风初中毕业后又补习了两年英语,他在清华的表哥华罗庚(华罗庚是王时风表舅的儿子)一直帮助和鼓励他继续上学,并帮他借了王兆芹的高中文凭(当时文凭上无本人照片),1934年夏,王时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国文系。
1935年,“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救亡运动波及全国各地,王时风也开始投身革命,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年寒假,金坛县中校长韩大受请王时风回金坛向师生介绍了学生运动的情况。1936年7月,校友华罗庚、李寿慈、王时风、钱闻等又在母校举办暑期补习班,为在校学生补习文化;并与学生会共同成立文艺团体,在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王时风发动两个妹妹和同学组织了“读书会”,在会上说:“你们要读书不忘救国。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做个爱民族、爱国家的知识青年,要唤起民众抵制日货,要求国民政府领导我们抵御外侮!”王时风还要求大家将读书和国事联系起来读,并带领大家学习进步书刊,如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中学生》等。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王时风在寒假期间回到金坛,向“读书会”成员宣讲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参加抗日队伍,随后便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金坛支部”,这就是后来的“共青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王时风、李镇(李寿慈)等为领导人。
1937年3月,王时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芦沟桥事变后不久,王时风毕业文凭没拿就回了金坛。他曾一度被聘为金坛县中的语文老师,在暑假补课之余,王时风给学生们宣传当时的全国形势,学校还专门组织了“小先生下乡宣传队”,到农村宣传抗日。“同学会”还利用统一战线团结了国民党县党内部少数有实权的人物,并借用《金坛日报》等媒体进行舆论宣传,群众抗日情绪开始高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妹妹也参加了革命。
抗战初期,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党内在国统区从事文教工作的同志和郭沫若、夏衍、田汉等进步文化人士纷纷来到桂林。他们利用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和蒋介石的矛盾,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革命文化教育。一时间,桂林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女士办了一所中学———德智中学,郭德洁亲任校长,其妹夫谢中天任校务主任。党的一些同志便在这所中学任教,王时风便是其中之一,用李宗仁和郭德洁这棵大树作掩护进行活动。
在德智中学,王时风和其他党内同志暗地组织学生阅读马列著作和苏联早期革命文学作品,很多学生受到王时风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属之后成为名将的俞北海,其父亲是白崇禧所办军校的中将教育长,为桂系军阀培养了不少中、初级军官。俞北海因为聪颖勤读,深受白崇禧的喜爱,在王时风的影响下,俞北海成了白崇禧的叛逆。俞北海除了阅读进步书刊外,生活也很俭朴,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王时风组织安排他去了美国学飞行,1948年,身为国民党上尉的飞行员俞北海驾飞机起义,为了轰炸正在南京国民党空军俱乐部训话的蒋介石,但计划没有成功。
1943年春,王时风借了一本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给德智中学的学生会主席陈德健(现名陈迅之,原为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后为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鲁迅研究》主编),陈德健看完书后便向同学宣传,不料被训导主任抓住,后陈德健被以“思想不轨”为名开除,而王时风也被解聘。后来,经华罗庚介绍,去了昆明西南联大教书。
除了桂林与昆明,王时风还在武汉、沅陵、重庆等国统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并担任党的秘密交通工作。1949年,王时风奉党组织的指示,从香港到解放区,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任青训班政治指导员。
新中国成立后,王时风先后在中共中央联络部、新华社华侨广播部和中国新闻社工作,任编辑、政治文教组组长等职。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平反后,王时风被调入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进行《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的编辑工作。如《胡适来往书信选》的编选出版,从信件整理、文字校勘到辩疑注释,王时风为研究胡适其人和近代思想、文化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王时风以其严谨的学风和辛勤的劳动,为民国史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2年离休后,王时风仍然关心着民国史研究室的科研工作,直至1992年4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