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豆毒蛋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相思豆毒蛋白

概述相思豆为豆科攀缘藤本植物,又名红豆、相思子、爱情豆等。生长于我国南方。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赤豆(红小豆)。

相思豆中含相思子毒蛋白,并含相思子碱、海巴佛林、葫芦巴碱及相思子酸等。相思子毒蛋白的毒性强烈,在非常低的浓度时,即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反应,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对其它细胞也产生毒害。

相思豆有剧毒,嚼碎2—3粒咽食,即可致死。一旦误食,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等症状,数日后出现溶血现象,有呼吸困难、紫绀、脉搏细弱、心跳乏力等;严重者可因昏迷、呼吸和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吃相思豆中毒后应立即催吐、洗胃、导泻,用牛奶、蛋清保护胃粘膜,肌肉注射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药,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平时应宣传相思豆有剧毒,不能食用。配制中药时,不能用相思豆代替赤豆。

化学性质相思豆毒蛋白(Abrin)是从豆科植物相思豆(Abrus precatorius L.)种子提取而得的糖蛋白。分子量65000。淡黄色粉末,溶于氯化钠(不透明),往往产生混浊。毒性80℃,30min消失。一种毒性很高的细胞毒类植物蛋白。相思豆毒蛋白分子由酸性A链(分子量3000)和中性B链(分子量35 000)组成二条链之间有二硫键(-S-S-)连接。A链能抑制蛋白质合成;B链起载体作用,能与毒蛋白的细胞表面结合。它是通过降解细胞内聚核糖,强烈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度抑制DNA合成,对RNA不起作用。有抗肿瘤活性,也用作制备免疫毒素的原料。

药物学性质作用与用途

相思豆毒蛋白是蛋白质合成的强抑制剂,对DNA有中等度抑制作用,对RNA不起作用。对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是由于 使细胞内聚核糖体降解。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能杀灭细胞,呈现核浓缩,染色体异常,形成空泡,破坏胞浆,具有抗肿瘤活性。曾报道用相思豆子治疗皮肤和粘膜肿瘤,皮肤癌病人得到缓解,但近年未见报道。

不良反应

腹泻,呕吐,虚脱,尿闭,幻觉。能凝集红细胞,引起溶血和淋巴结肿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