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4]《明镜》周刊(Der Spiegel)《明镜》周刊简介

德国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每周的平均发行量近110万册。该杂志自称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

1946年由英国占领军在汉诺威创办,当时叫《周刊》,1947年由德国人接手。1947年1月4日,明镜借鉴英美的新闻杂志,取代德国的早期杂志每周关注(Diese Woche)在德国中部城市汉诺威正式发行了第一版明镜杂志。

《明镜》

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 Augstein)。1947年在汉诺威由鲁·奥格斯坦因从一家英国军官办的杂志改组而来,第一期仅发行1500份。1953年迁至汉堡。它仿照美国的新闻周刊《时代》,但厚度超过《时代》,每期350页。在国内13个城市设立编辑部,国外22个国家驻有记者。2003年发行量为112万份。股份奥氏和格鲁纳+雅尔集团各占1/4,杂志职工拥有49.5%。1993年,在慕尼黑出现了一家与它竞争的同类杂志《焦点》(Focus),属于布达尔媒介集团,拥有80万订户。

杂志创刊初期年青的编辑们就确立了明镜杂志的主旨:政治批评与严肃的政治评论。当时,明镜杂志的主管驻扎在伦敦再加上明镜周刊的政治倾向,当时德国的其它三个占领国对明镜周刊的发行给予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杂志不得已还是用以前的每周关注(Diese Woche)作为杂志名出版发行。《明镜》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中国的一些媒体,如《南方人物周刊》也经常转载其文章。

从1947年1月4日第一版明镜出版以来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 Augstein)一直是明镜周刊的总编辑和发行人并且给杂志改名为《明镜》。鲁道夫·奥格斯坦于2002年11月7日逝世,一直到死前,他都是明镜的发行人,即便过世之后,他依然挂名发行人。

明镜周刊于1952年迁至汉堡,并发行“经理杂志”(Manager-Magazin)。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百九十一。

创始人鲁道夫·奥格斯坦与《明镜》

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 Karl Augstein,1923年11月5日-2002年11月7日),生于汉诺威,逝于汉堡。他是德国新闻从业员、出版家,《明镜》周刊创始人。

早年生涯

奥格斯坦出生在汉诺威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其父弗里德里希·奥格斯坦

《明镜》

(Friedrich Augstein)曾是照相机厂的企业主和商人。其母格特鲁德·玛丽亚·奥格斯坦(Gertrude Maria Augstein)共生下五女二男。鲁道夫排行最末。奥格斯坦九岁时,纳粹党在德国掌权。1941年中学毕业后,奥古斯坦在汉诺威一家当地报纸做学徒记者。1942年起,他被征入伍,作为报话员参加二战。战争末期他还作过炮兵勘察员,军衔至少尉。1945年4月获颁二等铁十字勋章。

二战结束后,奥格斯坦和摄影师罗曼·施特普卡(Roman Stempka)以及编辑格哈特·R·巴什(Gerhard R. Barsch)一起从英国人手中接管了一份名为《本周》(Diese Woche)的周刊。这本杂志是按照英国《新闻评论》(News Review)和美国《时代周刊》(Time)的模式发展出来的。奥格斯坦等人延用了该形式,并将其改名为《明镜》。1947年1月4日,第一期《明镜》出版。此时的奥格斯坦才年满23岁。

“明镜高悬”

联邦德国建立之后,新确立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社会秩序还不成熟。《明镜》这一针对时政的新闻刊物在揭露腐败,监督政府和保障人民知情权上贡献颇丰,成为“独立于政客外的良心”。战后西德的多起政坛地震,震源都在《明镜》。鲁道夫·奥格斯坦也因此几次惹祸上身。1949年奥格斯坦第一次被法庭传唤,因为他在《明镜》的报导中揭露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前农业部长在家中囤积肉罐头被搜出的丑闻。在接二连三的报导联邦政府涉嫌腐败的行为之后,奥格斯坦和其他七名《明镜》的编辑在1962年10月26日因叛国罪的嫌疑被逮捕,逮捕令是在当时联邦国防部长的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ss)的授意下发出的,该事件被称为“《明镜》风波”。奥格斯坦等人的被捕激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在经历103天拘留调查之后,奥格斯坦于1963年2月获释。此风波对当时德国的政坛也有很大影响,为此身陷困境的国防部长施特劳斯退出了联邦政坛。开国总理阿登纳(Konrad Adenauer)的统治也走到终点。在奥格斯坦获释的同年,阿登纳交班给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结束了14年的联邦总理生涯。

风波之后

从1968年到1980年,奥格斯坦先后出版了几本书。在1972年和1973年代表德国自由民主党(FDP)出任联邦参议院议员。1974年奥格斯坦把对《明镜》百分之五十的所有权送给杂志的同事。1988年他与时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关于“新思维”政策的访谈。1989年11月9日,在柏林墙即将倒塌之时,《明镜》总编埃里希·波梅(Erich B?hme)写了一篇名为《我为什么不希望统一》的评论。奥格斯坦立刻表态,和波梅的立场保持距离。尽管他一贯都对基民盟的政客有很多攻击,奥格斯坦还是在1990年两德统一之前以题为《祝福总理》的评论向科尔(Helmut Kohl)的历史功绩表示认同和敬意。1998年奥格斯坦宣布在2003年之后将不参与《明镜》的任何事务。2002年8月26日他在《明镜》上发表了最后一篇评论,内容是关于美国的伊拉克政策。

2002年11月7日,奥格斯坦因肺炎病逝于汉堡。12天后,下葬于北海上美丽的西尔特岛(Sylt)。 奥格斯坦生前对宗教曾持批判态度,1968年在他虔诚的母亲去世后,他退出了天主教会,成为了一名人本主义者,并于千年之交时写文表示:“教会在21世纪将失去所有影响”。尽管如此,2002年11月25日,汉堡的米歇尔教堂还是为他举行了宗教悼念活动。

荣誉奖励

* 1945年 二等铁十字勋章

* 1983年 英国巴斯大学荣誉博士

* 1987年 德国伍泊塔尔大学荣誉博士

* 1997年 联邦大十字勋章

* 1999年 莫斯科外交学院荣誉博士

* 2000年 波士顿国际新闻研究所授予的“世界新闻自由英雄”称号

* 2000年 上百位记者选出的“世纪记者”称号

[1][2][3]* 2001年 法兰克福保罗教堂的“路德维希·波尔内”奖(Ludwig-B?rne-Preis)

“《明镜》事件”

简要

2007年8月27日出版的第35期《明镜》周刊封面是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由中国国旗变形的百叶窗后向外窥探,大标题为《黄色间谍》。该杂志当天刊发了14页的长篇报道《沙粒原理》。报道指责在德国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活动与中国有关,甚至称德国国家关键部门的电脑频频遭到 “来自中国黑客的攻击,这些黑客显然受到国家支持,很有可能来自军方”。报道还将矛头指向27000名中国留德学生学者,称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间谍。中国商人、科学家、工程师、实习生也不例外。

《明镜》

这就是明镜事件。

8月26日出版的《明镜》周刊刊载封面文章“黄色间谍”(Die gelben Spione),称近些年中国加强了对德国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间谍行为,在德国公司实习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也被怀疑成间谍。事隔将近3个月,这篇被中国舆论界定义为“反华报道”的文章引起的风波越来越大。在德华人学者学生联合会等组织成立维权委员会,决定以“侮辱罪”、“诽谤罪”等罪名向德国汉堡地方法院起诉《明镜》周刊。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采访了维权委员会发言人周坚。

事件始末

11月10日,150多名中国学生及在德华人前往位于汉堡的《明镜》周刊总部大楼,举行示威活动,并递交了抗议书,要求杂志社在本月1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周刊上刊登道歉声明。《明镜》周刊对此没有做出任何理睬。按照学联之前的计划,他们要在诉讼时效失效前,也就是最晚到11月26日(下周一)向汉堡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Bildunterschrift: Gross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这起维权事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是在柏林工作的39岁的周坚。在德国已经生活了近19年的周坚今年夏天看到“黄色间谍”这篇文章后,认为文章损害了中国和在德华人的尊严和荣誉。他将14页长的文章翻译成汉语,发表在留德论坛上,引起在德留学生及华人的激烈讨论。10月20日,学联等一些社团组织召开“反击明镜”维权讨论会,决定通过“舆论反击、示威抗议、法律诉讼”三个步骤开展维权活动,维护尊严。

讨论会认为“黄色间谍”这篇文章已经远远超出德国法律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保护范围,对中国、中国文化以及华人进行侮辱。周坚举出文章中的一处细节作为例子说,《明镜》周刊的记者翻译了一句看似孔子的名言,实际上却是“假借孔子之口,大肆污蔑华人”。文章中这一句是“Wer nicht in den Spuren anderer wandelt, kommt nicht ans Ziel”,意思是说,不遵照前人的足迹走路,就实现不了目标。有网民翻查论语,认为这句德文翻译取的是“先进篇”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周坚表示:“仔细看过论语的人,马上就意识到这句话是对不上号的。《明镜》周刊对这句话做了自己的诠释,认为我们中国人从孔夫子那时候开始就学会拷贝是一种艺术。说我们从文化根源上就不尊重知识产权。我的手头上有三个经典的德文翻译版本,但都不是《明镜》周刊式的翻译。他们断章取义得非常厉害,就使得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误以为文章写的是事实。”

“黄色间谍”引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将“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改称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eats”(骗子人民共和国)的内容也同样让周坚愤慨不已。“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再一次加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蔑视,” 周坚说,“似乎我们华人本身就带着骗子的面貌。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新闻法的规定以及记者的职业操守,同时也触犯了德国刑法中有关‘侮辱罪’的条例。”

《明镜》周刊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馆前三秘陈用林的话说,“每一个被准许出国的中国学生和商人面对党都有歉疚感。作为对党的回报他们愿意当间谍或者告密者。” (2005年陈用林向澳大利亚政府申请政治避难,同年获得永久居留权。)记者在文章其它位置也强调“当然不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博士生、每一个客座教授都是情报线人,间谍恐怕只是少数人,但问题是:反间谍机关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是间谍”。周坚认为,《明镜》周刊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专业记者编辑都明白,如果无限制地写,马上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法律问题。为了巧妙地做一些掩饰,似是而非地,轻描淡写地‘强调’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间谍,” 周坚解释道,“这篇文章其它地方都是先入为主地误导读者。从理解上,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感受到,明镜周刊不想将间谍嫌疑撒到全体华人头上,结果刚好相反。”

Bildunterschrift: Gross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目前,维权委员会准备按照德国刑法典,以“侮辱诽谤中华文化”、“煽动民众罪”、“侮辱国号罪”等罪名提起诉讼。但是由于经费上的限制,维权委员会想找到合适的律师还是非常困难的。全德范围内只有4位华人拥有律师执照,可是方向又不对口,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到诉讼的准备过程中来。现在只能依靠学习法律或者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学者学生来做准备调查。

对胜诉的几率周坚表示很难判断:“司法诉讼在最后判决前谁也说不清胜算如何,因为最终总是由法官来定夺。”他强调,提起诉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些天维权委员会抓紧时间寻找愿意代理此案的德国律师,周坚称,他们也已经做好准备,在找不到合适律师的情况下,自己去法院提交诉讼。

《明镜》周刊在回答德国之声提出周刊将对诉讼作何反应的问题时表示,杂志社不愿对此事做出任何评价。一位牛姓留德博士认为起诉《明镜》周刊的行为“又是自我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他表示:“在海外的中国人普遍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是国内控制的延伸,是威权政府在海外的控制。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膨胀的民主主义情绪的影响,为企业或者为政府做出一些类似间谍的行为。另外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怀疑,大量盗版的存在,不尊重知识产权,不尊重财产权,对公民权利的不尊重。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的经济增长,而海外的中国人也无法将自己置身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之外,他们恰恰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在这两方面之下,任何一个国际媒体无论是针对个人的还是针对集体的得出这样一个怀疑,我觉得是容易理解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