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烈士祠
湖南烈士祠
长沙黄兴北路北延线至湘春路口有所小学叫湘春路小学,民国时,此为纪念辛亥烈士而立的湖南烈士祠所在。
1911年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响应武昌起义,一举推翻盘踞于湖南的清政府,建立以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的湖南军政府。10月31日反动军官在长沙发动政变,谋杀焦达峰于督军署衙门、陈作新于北二马路,11月3日复于常德捕杀焦、陈委任的西路巡抚使亿任,立宪派掌握湖南政权。后湘籍著名革命党人蔡锷、周震鳞等电请湖南都督谭延闿筹建烈士祠,以纪念辛亥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清延建立民国的烈士。时北洋政府明令收归各地清廷所立专祠,湖南遂于1912年2月3日决定将小吴门内的曾文正公祠(今实验中学)划拨改建为湖南烈士祠。1913年,焦达峰、陈作新、杨任三烈士铜像经督署军医处处长黄昌浚之手以15000元委日本株式会铸造。三烈士铜像运回长沙后,先置于大西门外河边,后运至烈士祠前坪供人瞻仰。
袁世凯预谋恢复帝制,下令将没收的清朝专祠发还,湖南烈士祠被封闭。1916年傅良佐督湘,寻得北门吊桥边年久失修之关帝庙改建为湖南烈士祠,该祠至1918年建成。1921年湖南督军兼省长赵恒惕北上援鄂,曾于10月主祭阵亡将士。
1938年11月,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亦将烈士祠焚毁,所存殿前厢房破烂不堪。后国民党政府拨款修建,但也只是草草盖了一个正殿,难复火前旧观,焦、陈、杨三烈士像则被拆移至烈士祠西边门首,以木栅栏围之,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据当时一些就读湘春路小学的学生回忆,当时学校左边有一面墙,墙上有三个小孔,学生常从孔中窥视三座立于阴暗光线中的寂寞的铜像。
1966年8月19日,“文化大革命”前后,三座铜像拟议搬迁至岳麓山焦、陈二烈士墓前。在运至白鹤泉后,为红卫兵小将发现,视为“四旧”,用锄砸碎,作废铜处理,终究是劫波难渡。
湖南烈士祠几经兴废,曾于抗战胜利后在祠内改办崇烈小学。1952年长沙市教育局接办该小学,改名为湘春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