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
1、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朝晖,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70年10月生于重庆,1998年6月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8年7月起在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任教,其间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系及物流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教学方面,从事本科生高等数学、运筹学、数学模型等课程,研究生优化系列课程的教学,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多次获奖。
主要研究方向:组合最优化,排序理论及应用。
项目与获奖情况:1.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P困难排序问题的可近似性”(2002-2004)。
2. 入选2003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获资助项目“批处理机排序问题研究”(2004-2005)。
发表论文:
1. Z. Liu, T.C.E. Cheng, Minimizing total completion time subject to job release dates and preemption penalties, Journal of Scheduling, forthcoming.
2. T.C.E. Cheng, C.T. Ng, J.J. Yuan, Z. Liu,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to minimize total weighted tardi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forthcoming.
3. T.C.E. Cheng, C.T. Ng, J.J. Yuan, Z. Liu, Single machine parallel batch scheduling subject to precedence constraints,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forthcoming.
4. T.C.E. Cheng, Z. Liu,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to minimize the sum of quadratic completion times, IIE Transactions 36, 11-17, 2004.
5. J.J. Yuan, Z. Liu, C.T. Ng, T.C.E. Cheng, The unbounded single machine parallel batch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family jobs and release dates to minimize makespa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320, 199-212, 2004.
6. Z. Liu, J.J. Yuan, T.C.E. Cheng, On scheduling an unbounded batch machine,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31, 42-48, 2003.
7. T.C.E. Cheng, Z. Liu, 3/2-approximation for two-machine no-wait flowshop scheduling with availability constrain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88, 161-165, 2003.
8. T.C.E. Cheng, Z. Liu, Approximability of two-machine no-wait flowshop scheduling with availability constraints,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31, 319-322, 2003.
9. C.T. Ng, T.C.E. Cheng, J.J. Yuan, Z. Liu, On the single machine serial batching scheduling problem to minimize total completion time with precedence constraints, release dates and identical processing times,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31, 323-326, 2003.
10. Z. Liu, T.C.E. Cheng, Scheduling with job release dates, delivery times and preemption penalti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82, 107-111, 2002.
11. T.C.E. Cheng, Z. Liu, Y.M. Shafransky, A note on the complexity of family scheduling to minimize the number of late jobs, Journal of Scheduling 4, 225-229, 2001.
12. T.C.E. Cheng, Z. Liu, W. Yu, Scheduling jobs with release dates and deadlines on a batch processing machine, IIE Transactions 33, 685-690, 2001.
13. 刘朝晖,俞文鱼此 ,无容量限制的批处理机时间表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7 卷 4 期,431-433,2001.
14. 刘朝晖,俞文鱼此 ,关于工件组的两机自由作业时间表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6 卷 6 期,665-669,2000.
15. Z. Liu, W. Yu, Scheduling one batch processor subject to job release date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05, 129-136, 2000.
16. Z. Liu, W. Yu, NP-hardness of some special cases of the three-machine flow-shop problem, OR Transactions 4, 43-49, 2000.
17. Z. Liu, W. Yu,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late jobs under the group technology assumption,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3, 5-15, 1999.
18. Z. Liu, W. Yu, T.C.E. Cheng, Scheduling groups of unit length jobs on two identical parallel machin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69, 275-281, 1999.
19. 俞文鱼此,刘朝晖,两台机器若干作业问题的双向排序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5 卷 6 期,629-633,1999.
20. 刘朝晖,俞文鱼此 ,链式先后关系下的单机分批排序问题,运筹学学报,3 卷 1 期,65-68,1999.
21. 刘朝晖,俞文鱼此 ,成组加工的单机延误工件个数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4 卷 2 期,235-242,1998.
22. 孙世杰,A.Boadi,刘朝晖,单机分批加工最大迟后问题的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应用科学学报,16 卷 1 期,18-23,1998.
23. 俞文鱼此,刘朝晖,总延误问题顺时安排法的性能比,运筹学学报,1 卷 1 期,89-96,1997.
24. 刘朝晖,极小化延误工件个数的单机分组排序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3 卷 5 期,626-631,1997.
2、复旦大学副教授刘朝晖,1991年7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毕业后即留校执教,历任助教、讲师,2001年起任副教授。曾担任副系主任(2000-2004年),系主任助理(1996年-2000年)。
学历
1991年7月 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博物馆学)
1998年1月 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文物学)
2006年1月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古代史)
学术交流、访问
1998年6月-12月 日本立教大学奖励研究员
2004年11月 -2005年7月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访问学者
2006年2月-4月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访问学人
2007年7月-9月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学术专攻为中国古代陶瓷史,兼及东亚(日本、朝鲜半岛等)陶瓷。曾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各大博物馆考察文物,并对国内各重要的窑址、日本有田、韩国康津等古代重要窑址进行了调查。
近年来以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为核心,探讨民窑瓷业的发展与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探索明清艺术社会史。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陶瓷》、《复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被译成英文发表于海外学术期刊。应邀在日本、香港等地举行的中国古陶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学术报告。注意将中国古代陶瓷放入东亚及世界的研究范围,注重物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学术兴趣:
艺术史、社会文化史、考古学。
教学
主讲“中国陶瓷史”、“陶瓷鉴定与研究”、“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研究”、“中国艺术史”、“专业文献导读(古陶瓷)” 、“文物摄影”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合开“中国文物鉴赏”、“考古学通论”、“文物研究专题”等课程,协助专家讲授“青花瓷器鉴定”。
2000年 复旦大学首届“世纪之星”
2003年 “复华教学科研奖励基金”世纪之星奖
2004年 2000级学生心目中的最佳导师?
2004年 李传宏历史学科奖教金二等奖
2005年 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集体奖,第二获奖者)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
“越南平顺沉船出土的漳州窑青花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辑,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清代景德镇的惜字会——景德镇宁绍惜字会碑介绍”,《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季刊)第48期,2007年7月15日
“从‘可竹居’到‘木石居’——明末清初的作坊款瓷器研究”,《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稿》,上海博物馆2005年11月
“文化遗产视野中的古村落:价值、保护与规划——以浙江省武义县俞源村为例”,《书学》2005年第5?7期(日本)
“景德镇转变期瓷器的再探讨——以带铭款瓷器为中心”,《中国陶瓷研究的“现在”学术研讨会资料集》,日本,爱知县陶磁资料馆,2004年3月。
“瓷砚初探——陶瓷文房用具研究之二”,《书学》2004年第4?5期(日本)
“文物研究的借鉴与思考”,《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瓷砚述略”,《书学》2003年第3期(日本)
“17世纪外销日本的中国瓷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Paintings on Porcelain, Woodblock Prints and Literati Taste - A Study of the Decoration on Trans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and Prevailing Social Customs.?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Volume 3 Number 4, June 2000, Published by Art Text (HK) Ltd.修订后发表于《复旦学报》英文版第1期(2004年)
“明末清初景德镇转变期瓷器成因探研”,《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瓷画、版画和文人趣味----转变期青花瓷器装饰与社会风尚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景德镇转变期青花瓷器之初步研究”,《`99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晚明瓷器鉴藏风尚探研”,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徽商与明清瓷器”,《徽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古染付和祥瑞——明末外销日本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研究”,《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待出。
(二)、书评、译著及其他
1. “明清外销瓷研究的重要资料——读《东海平潭碗礁一号出水瓷器》”,《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7日
2. “中国远古艺术的绚丽光芒----《甘肃彩陶》评介”,《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6日。
3. “陶瓷辞书再评介”,《中国陶瓷》1997年第5期
4. “扬州 - 萨马拉 -----试论晚唐的颜色釉陶器、青花瓷器”, 弓场纪知著,《`99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校译)。
5. “专家眼中的陶艺热”, 《上海文化报》月中版1998年5月号。
(三)国际学术会议报告
1、“从‘可竹居’到‘木石居’——明末清初的作坊款瓷器研究”,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上海博物馆,2005年11月30日
2、“陶瓷之路:明代外销瓷器与东西方的交流与互动”,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九届年会“郑和下西洋——历史与文化的涵义”,美国,哈佛大学,2004年12月4日。
3、“景德镇转变期瓷器的再探讨——以带铭款瓷器为中心”,シンポジウム「中国陶磁研究の“今”」(中国陶瓷研究的“现在”学术研讨会),日本,爱知县陶磁资料馆,2004年3月。
4、“古染付和祥瑞——明末外销日本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研究”,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国际研讨会,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9月。
3、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男,副教授,中共党员。主要承担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任务。
从事专业工作以来,主持河南省级科技攻关项目两项,河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次,主持或参与项目通过河南省级鉴定四项。参与出版专著一部。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偏。
4、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刘朝晖 教授、博士。1990年原长沙交通学院本科毕业;2000年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长沙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单位联系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湖南省交通厅评标专家,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多次评为长沙交通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长沙交通学院第三届科技大会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长沙理工大学首届科技工作会议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从事道路工程的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重点从事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材料、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道路改扩建关键技术、道路养护技术、道路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先后主持、专业负责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厅级项目及其他横向课题22项,技术服务项目3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在研项目10项,科研经费达600万元。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第一作者41篇、第二作者3篇,学术期刊发表23篇,学术会议论文集21篇。主编公开出版教材2本,参编学术著作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