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斑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Pseudorhombus malayanus (Bleeker)

别名: 地鱼、地甫鱼

形态性状:体略呈卵圆形,侧扁,背腹缘凸度相似。尾柄很短。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口大,前位,口裂呈弧形,两颌约等长。牙锐尖呈锥形,两颌各有1行。鳃孔狭长,鳃盖膜愈合。肛门偏在无眼侧。体两侧被小形栉鳞,无眼侧的头部被圆鳞。除胸鳍外各鳍鳍条被小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前方有1明显的额上枝。背鳍基底很长。胸鳍略窄,有眼侧的较长。左右腹鳍略相对称。尾鳍后缘双截形。有眼侧略呈浅褐色,在侧线直走部起点附近有一暗色斑。奇鳍通常有暗色小点。 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

【药 名】:马来斑鲆

【来 源】:为鲆科动物马来斑鲆的肉。

【功 效】:涌吐毒物。

【主 治】:用于误食魨鱼中毒。

【性味归经】:苦、辛,寒。肝、胆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00-200克。

【别 名】:地鱼、地甫鱼(《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捉后去鳞及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