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论

精读片断
在《核时代的想象力》这一系列讲演中,大江健三郎以“核时代的想象力”问题为核心,探讨了在“核状况”下,文学所面临的课题——“我在核时代,要靠想象力来生存”。
在连续十二次讲演中,大江健三郎为听众提出来一系列问题,充分回答了如何进入“核时代的想象力”的问题。我们只要思考现在自己的意识中究竟有什么?这就涉及了想象力,所以准确的观察力,是想象力的支柱。在“明治百年”的今天(1968),把日本战后以及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加以观察,是我们今天的起点。(第二次《在战后被确认的明治》)世界已经有了阳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伟大的作家了,人们为什么还要创作文学?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伟大,也不可能在很多年前解决多少年后的今天的问题,所以文学要为同时代的人发送同时代的信息,从我们的“共时性”中发现意义。(第三次《什么是文学?(一)——关于同时代性问题》)如果文学是面向未来的想象力所指示的方向,那么文学就不仅仅是“画饼充饥”。就是说,我们进行发挥对未来核战争的想象力功能的训练,就是抵抗核战争的力量。在这种状况下,文学的任务,已经超越了自己画地为牢的封闭性。(第四次《美国论》、第五次《核时代的想象力》、第六次《与文学外部的交流》、第七次《广岛、美国、欧洲》)在面对未来核战争的当下,传统文学原理的“客观性”理论受到根本怀疑,这就意味着相信小说具有“真实性”的时代已经结束。二十世纪的作家,要依靠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把光明投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与读者共同拥有这个想象力的世界。(第八次《什么是文学?(二)——关于客观性问题》)如果不对准文明内所包含的最野蛮的那部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功能,那么现代就会孕育着使全人类走向灭亡的危险性。我们之所以对犯罪感兴趣,是因为其中有相当大的与人类存在本质本身纠缠不清的关联。这种关联,在社会本身的体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能够唤起我们想象力。我们或许生活在性、暴力、死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下。日本人对“节日祭祀”的兴奋以及相伴而生的想象力都已经丧失殆尽的现在,我们所宣扬的性解放、对死的想象力早已走向了衰竭。语言是支撑想象力的实质,当语言不具备实质意义的时候,想象力就已死去。(第九次《犯罪者的想象力》、第十次《行动者的想象力》房十一次《想象力的死与再生》)在核时代的今天,作家把难以把握的现实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世界里,这就促进了小说这一散文样式的发达,这难以把握之处就存在着与想象力的功能在根本上相通的管道。在体制内个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的最大武器,就是想象力;在核时代认识现实,只有想象力才能成为现实主义的主干。(第十二次《什么是想象力的世界》)
可见,大江健三郎这次系列讲演的宗旨,依然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艺理论界争论不休、没有结论的焦点,大江健三郎没有从传统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二元决定论进入问题,而试图从想象力问题入手,或者以想象力为屏障,避开自律性和他律性问题,直接进入文学所应该面对的现实状况,直接处理“核时代的想象力”的可能性问题。这无疑是大江健三郎的一个策略。文艺学范畴内的争论和批判,每一次,背后都潜在着明晰可辨的意识形态话语。在福柯看来,“一个语词只有进入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否则,便要被贬人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福柯在这里揭示的是,一个人的认识是否被接受,是否被视为“真理”,有赖于他的认识是否符合群体的共识。大江健三郎有意识避开正统一主流的文艺批评这一“特定的话语范畴”……
作者简介
王琢(1958-)(满族)辽宁绥中人,1985年毕业干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起至今,任教于海南大学;现任海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从2003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后研究。1995年,译著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目录
《比较诗学丛书》总序
序一:“我是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
序二:小说是怎么写的?
第一章 绪论
一 以“想象”为核心的理论批评
二 想象性真实与形象的分节化:私小说批判
三 政治的想象力:“天皇制”批判
第二章 大江想象力论的源流
一 从形象到想象力
二 改变形象的想象力
三 预言与神话与想象力
第三章 作为创造原理的想象力
一 “活字”的形象
二 想象力与经验
三 想象力与体验
第四章 语言、形象与想象力
一 语言的文化体与活性化
二 想象力与形象的分节化
第五章 政治的想象力
一 想象力与文学介入
二 全体化:核时代的想象力
三 边缘化:民众共同的想象力
第六章 余论
一 写什么——想象力的生产(一)
二 写什么——想象力的生产(二)
附录一:大江健三郎与诺贝尔文学奖
——兼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
附录二:文学应该给人光明
——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对话录
附录三:大江健三郎创作年谱
参考书目
人名与术语索引
后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