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
1.红军将领黄超黄超(?-1938),贵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少年时读书,思想追求进步,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在中共上海杨树浦支部过组织生活,参加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被组织派赴苏联入东方大学学习政治与国际军事。1930年毕业回国,1931年2月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秘书,从事白区地下斗争。同年秋被派入鄂豫皖苏区,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作组织工作,不久担任张国焘的秘书,同年冬担任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2年兼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后改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千里转战大巴山。后改任红四方面军73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7月担任红31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后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后兼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参加了船坚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攻”与进攻战役。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常务委员,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成立中共西北特区区委,为政治局候补常务委员,并任西北联邦政府执行委员。同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会师后,曾拥护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9月调任红5军团改成的第5军政治委员,积极执行张国焘命令南下川康边作战,任金川军区政治委员。1936年6月随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率红五军西渡黄河,编入西路军,仍任军政治委员。1937年1月红5军军长董振堂指挥部队血战高台激战数日,他指挥失误未及时增兵致高台失守,军长董振堂,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牺牲。3月任中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4月西路军失败后,余部左支队艰苦转战至新疆。同年冬被从苏联回国途经乌鲁木齐的陈绍禹等以“托派”罪名逮捕,1938年初被错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平反昭雪。
2.教师黄超黄超(1890~1970),字群觉,号醉农,原名体煜。以字行。大桥头村(在金乡镇北郊)人。毕业于温州第十师范学校。宣统二年(1910)任教宜山江南高等小学,历时18年;民国17年(1928)回金乡,在平阳县立第五小学(后称金乡小学)任教。翌年校长病逝,黄群觉为众望所推,继任校长达26年之久。
黄群觉治校严谨,善用贤能教师,以陈辅卿、陈藕卿为左右手,时人戏称为他有“左右二卿”:辅卿的数学教学,深入浅出;藕卿理财精明,内助得力。此外,国文教员李梅澄文学造诣颇深。自然教员张光贤心灵手巧,能制作各种生物标本。音乐教员刘百展能歌善舞,还熟谙各种乐器及杂技。30年代初,金乡小学文娱活动活跃,演出大型童话歌舞剧《葡萄仙子》,轰动一时。民国23年举行首届运动会影响全县,学校声望大增。
30年代中,黄倡导女子入学。由金乡小学民教部协助陈陶庵、殷训民等举办“金乡镇女子职业学校”,除一般初小课程外,还增设缝纫、手工(制绣、扎花)等课。两年后,因经费困难并入金乡小学。抗战期间,在所办女子识字班中还特地增添“战地救护”的实验和竞赛。
每逢开学时,黄群觉先与级任研究贫寒学生的学杂费减免问题,对其中的优等生,扶助不遗余力。学生陈华民毕业后无力深造,黄劝他报考有助学金的温州师范学校。但年龄不合格(陈才13岁,未到15周龄),黄群觉便写信给在县教育局的师范老校长,请求破格准考。陈才得以考取入学,未及毕业,就被瑞安县政府破格聘为农村小学督导。民国32年,又力排众议,推荐陈为金乡小学校长,自己退居社会部主任。
50年代初,被选为平阳县人大代表,后任县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55年,年逾六旬,才离开学校。但直至卧病在床,仍关心该校的教务,1970年1月逝世,享年80岁。弥留时有诗道:“四十年来执教鞭,不辞劳瘁不高迁。球山夜雨篝灯火,狮屿松风杂诵绾。回首韶光随水逝,欣看桃李逐春妍。而今白发萧然老,犹共诸生勖勉旃”。
3.学生黄超男,汉族,1990年11月4日出生。新疆博乐市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现任王朝【博乐市四中】贴吧吧主,曾荣获自治区级化学竞赛二等奖。
4.矿工黄超男,汉族,1984年12月24日出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如今为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