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石经
东汉
和曹魏时所刻的碑石经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石经又名《熹平石经》﹑《一体石经》﹔魏石经又名《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汉魏石经原并立於洛阳故城南郊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汉魏太学遗址(见汉魏洛阳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汉魏之後﹐石经迭遭严重破坏﹐原碑已不存在﹐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自宋洪适在《隶释》中著录石经搨本以来﹐历代有人传拓收集石经残字作为校勘经文﹑研究文字书法之用。20世纪20年代後期﹐马衡等学者收集研究汉魏石经并依据石经搨本复原碑图。近年来在洛阳太学遗址内陆续发现和收集到一批石经残石及其碑趺﹐同时注意到一石两面的刻字行款﹐因而在复原和研究石经的碑数﹑排列次序和安放位置以及校勘经本方面都有新的认识。
汉兴太学﹐设五经博士。博士传经各以家法教授﹐由於长期辗转和传抄致使经文章句甚多舛误。到东汉桓灵之际﹐诸经博士试甲乙科时﹐竞争激烈﹐至有贿赂欲使经籍合其私文者。及至熹平四年 (175)蔡邕﹑李巡等人主持订正经籍文字﹐经灵帝许可﹐刊於碑石﹐立於太学讲堂的东侧﹐於是诸儒晚学视为正本。
《熹平石经》 始刻於汉灵帝熹平四年﹐讫至光和六年(183)﹐凡历9年而成。依杨龙骧《洛阳记》记载﹐刻石四十六碑﹐立於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每经碑石骈罗相接﹐以瓦屋覆之﹐四面设栏障﹐开门於南﹐河南尹设吏卒专门管理。东汉光武帝时设立五经学官十四博士﹐皆是今文经学家。《诗经》有鲁﹑齐﹑韩三家﹐《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礼经》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传》有严﹑颜二家。最初本欲尽刻十四家章句﹐後以其势所不能﹐每经只以一家为本﹐仅在每经的碑末﹐另列诸家经文章句的异同於校记。
汉石经碑面无纵横界格﹐系一字隶书直下行文。每石行数﹑每行字数各不相同。碑石长方形﹐经文自右至左﹐每经自为起讫﹐先表後里﹐每经的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占一行。据王国维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75字左右﹐为标准的四分体隶书﹐每10字约合“建初尺”一尺许﹐碑下有座﹐碑身插於座中。《熹平石经》刻成後7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致使洛阳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一次严重的摧残。
《正始石经》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立太学於洛阳﹐於正始二年(241)又立《正始石经》於太学讲堂西侧。特立古文经石以补之﹐所刻的石经只有《尚书》﹑《春秋》2部。经文皆用古文﹑小篆和隶书3种字体书写﹐後世因而称为《三体石经》。
《正始石经》在每一碑面刻有纵横线条为界格。一字三体直下书刻﹐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碑石皆是平顶的长方形。每碑行数各不相同。1922年洛阳太学遗址出土的一块《三体石经》﹐两面经文1800馀字﹐正面刻《尚书》的《无逸》﹑《君奭》篇﹐背面是《春秋》僖公﹑文公传记。20世纪30年代初﹐《君奭》篇的左下角残碑出土﹐正面下刻“第廿一”3字﹐背面刻“第八”2字﹐马衡据以推断﹐《正始石经》应是28碑。1957年西安市发现了《尚书‧梓材》残碑一段﹐下刻“正始二年三”及“第十七石”﹐这2块残碑的记数都证实了28碑的推断是正确的。
参考书目
马衡﹕《汉石经集存》﹐科学出版社﹐1957。
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大业印书局﹐北京﹐1937。
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考古学报》198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