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式坦克

七号狮式超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I Löwe)为二战N粹德国研发的一款超重型坦克
历史
一切的原点都要回到从1941年克鲁伯(Krupp)公司以掳获的苏联T-35坦克作为研发德国超重型坦克蓝本开始。
在追求威力以及具备一定技术成熟面的条件下,1942年克鲁勃公司就提出了“虎鼠式”(Tiger-Maus, VK7001)重型坦克以及“狮式”七号坦克(PzKpfw VII Löwe, VK7201)的研发企划案。不过这项计划最后沦为保时捷与克鲁伯之间对于预算的斗争,尤其保时捷推出更大一号的鼠式坦克企划案之后,狮式坦克的企划案就因为XTL对于鼠式坦克的兴趣而在同年3月初就被取消,但是克鲁伯的研发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鼠式重型坦克铺下一条康庄大道。
发展沿革
克鲁伯的研发人员在观察过老朽的T-35坦克后,提出一个新构想:以150公厘37或者40倍径主炮,或者采用105公厘KwK 70倍径主炮为主要武装,时速高达每小时44公里,重达90吨,乘员5人的主战坦克。
为了要让这么重的坦克动起来,克鲁伯的研发人员甚至将脑筋动到鱼雷快艇(Schnellboot)所使用的戴姆勒朋驰20汽缸MT 502柴油引擎上,借助他将近1000匹的马力来推动。
到了1942年2月到5月的时候狮式坦克就已经出现了六种不同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符合需求而呈现的结果。其中一个狮式坦克设计原图相当的前卫,外型类似象式驱逐坦克与M109自行火炮,但是有回转炮塔,并且容纳三个乘员(车长、炮手、装填手)。研发人员也同时细心地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使用虎II坦克的零件,减少并且降低后勤上的成本。这个原则又导致原来后置炮塔的设计被推翻而修改成另外两个新的设计方式。
新的方式分为“轻装狮式坦克”(Leichte löwe,简称“轻狮”)与“重装狮式坦克”(Schwere löwe,简称“重狮”)两种,轻狮的正面装甲厚达100公厘,重76吨;重狮的正面装甲厚达120公厘,重90吨。两者共享105公厘70倍径主炮(倍径较美军的T-28超重型坦克T5E1主炮多5%)以及同轴机枪。刚刚提到的后置炮塔设计就是在重狮身上被推翻的,因为坚持狮式与虎II坦克的零件要能相通,因此狮式坦克改为中置炮塔设计。理论上重狮应该能够达到每小时23公里的速度;轻狮则应该能达到每小时27公里的速度。
XTL是个笃信“数大就是美”(出自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的基本教义派信徒,虽然不是个行动管理派的崇拜者但是他事事皆过问,当研发人员呈上两份设计图的时候,能够引起XTL专注的神情只有重狮,他甚至要求搭配150公厘KwK 44 38倍径的主炮,正面装甲要达到140公厘。面对这么重的家伙,研发人员只好再将它的履带设计成900-1000公厘的宽度,同时再加强引擎的马力设计预期达到每小时30公里的时速。
当克鲁伯公司在进行虎II坦克的期间,研发人员仍然在想着一个综合轻狮与重狮的版本,就是采用88公厘KwK 71倍径主炮并且维持140公厘的正面装甲。重新设计的狮式坦克能够以90吨的重量达到35km/h的速度。至于这个速度就依赖梅巴赫(Maybach)的HL 230 P30 12汽缸引擎所产生800匹马力来带动;甚至狮式坦克被设定为取代虎式坦克的指定车种。
不管研发人员如何构想如何画图,1942年3月5日, 德国超重型坦克的指令与合约下达,因此狮式坦克的设计案就在7月中旬永远正式叫停了。
诸元
正面装甲:140毫米。
侧面装甲:100毫米。
人员:5人;3人置于炮塔内,为车长、炮手以及装填手,另外2人为驾驶以及副驾驶。
长(含炮管):7.74米(设计图预估值)。
宽:3.83米(设计图预估值)。
高:3.08米(设计图预估值)。
引擎功率:800~1000匹马力。
速度(理论):35~40公里/小时
主要武装:105毫米/L70 KwK坦克炮一门。
次要武装:7.92公厘 MG 34同轴机枪一挺。
预估行驶距离:160km(平面)/ 80 km(越野)
附记
二次大战后期在德国陆续出现的七号狮式坦克、八号坦克鼠式、E-75、E-100、甚至是800毫米口径多拉火炮的设计,事实上反映出德国当局无法面对战争败像的面貌,只寄望于这些威力强大但是又大而不当的武器能够一扫前耻。然而德国在战争中,将原本就拮据的资源投入这些根本不实用的设计,导致前线苦于装甲车不足的部队更陷入更大的窘境,以致于德国终究无法抵挡住势如潮水的苏军装甲洪流,而败于历史的定律中。
这些坦克除了八号坦克Maus、E-100坦克至今仍留有原型车以外,其他只剩下图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