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男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恐男症

【介绍】恐男症(androphobia)指的是对男性或男性气质的恐惧。

【恐男症背后的性心理障碍】目前,在性心理障碍中,除已婚者表现的性功能障碍外,对那些未婚者要属恐男恐女症为普遍。所谓恐男恐女症,其实就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种特异形式。有些男性特别怕见女性,见到女性如同见到洪水猛兽一样害怕和恐慌,这是恐女症;反之,女子见到男子也产生不可抗拒的紧张不安乃至如同老鼠见猫那样则为恐男症。由于男女两性的交往总有个性问题障碍于其间,所以自然就把这两种情况列入性心理症的范围里来。

怎么形成的恐女恐男症?几乎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一段经历背景,但总的说来都与早年特别是青春期时期的性意识萌动有关系。

那么形成的恐女、恐男症,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经历背景,但总地说来都与早年特别是青春期时的性意识萌动有关系。任何一个青春男女,到达关键年龄都有对性的关注和探索心理,但由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多倾向于采取封闭政策,所以较少接受正面的指导和启发,因此少男少女有关性的知识和认识,往往是靠其个人的小环境有意无意地捕捉、吸收以及学习、观察得到的。当然不可能很全面很系统很透彻,大多是片面且难以甚解的,所以就免不了困惑。有些人随年龄增长和见识的累积,这种困惑会自然得到解除,也有些人得不到解除而把早年的困惑长久地保持下来,以致成年之后,在性心理和性行为方面受其干扰,结果形成性心理症。

【如何克服恐男症】恐男症实际是社交恐怖症怕的心理,基本上起源于害羞,不管患者年龄多大,其心态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的解释罢了。有浅层心理的害羞,也有深层的心理害羞;有本人意识到的,也有本人意识不到的。

怕虽然是一种心理过程,但它必然要影响生理功能,于是紧张、出汗、心慌气短以及颤抖都会接踵而来,脸红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现象。这些反应,其实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为了摆脱焦虑,回避、逃避便是唯一的手段。

回避的目的是避免焦虑情绪的袭击,只要不存在对人的场合,社交恐怖者就会觉得安然无事了。因此,患者往往都采取主动性的回避策略,不去接触人,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这种封闭在个别案例中可导致精神的全面退缩,贻害终生。

在回避的时候,许多患者还会发生“过敏性牵连”,这是一种自我防卫心理机制。对害怕的场面或人,会发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对外部事物产生异常过敏的反应。如在上述事例中所提到的异臭感、别人在看他,甚至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暗示着对患者的讨厌、排斥、无奈等,从而加强其回避的理由:由于我不好,所以人家厌恶我,与其让人厌恶,不如主动离开人群,何必自找没趣呢?从而以这种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态中的平衡。

过敏性牵连,严格说来已把人的正常心理引上斜路,因为它脱离了现实,患者常常以病态的心去度他人之意。这种症状通常多在早期分裂症中出现。因为社交恐怖症患者对这种过敏牵连有时会抱怀疑态度,而且可被亲友说服,并且这种牵连多围绕着回避行为来转,不具备那种敌对性和攻击性,所以只作为社交恐怖症的一个特征,而不能说他们是分裂症。但一个社交恐怖症患者,达到过敏牵连的程度,也说明他们的病情比较牢固了,在治疗方面,要比没有过敏牵连的人要难得多,不易一次性治愈。

社交恐怖症还具有强迫症的一些特点,比如有时明知是自己的多疑多虑,是不该有的现象,可是仍然无法控制,反而使自己那种紧张害怕的情绪加剧。

社交恐怖症是人群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大中学生中约有7-8%),及早的发现和早期治疗对心理健康的维护,至关重要。

【社交恐怖症的根源及其它】种种发病的迹象表明,社交恐怖症不单是心理问题,而是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

上海“社交焦虑症”研讨会主讲人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德·西汉(David·sheehan)说: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又称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以控制人的情绪。如果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焦虑情绪。

另外,在这次会上专家们还介绍了另一种新的观点,即社交恐怖症可能源于家族遗传或经历过某种精神创伤和窘迫生活事件。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假丫头”其父子性格便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

任何一个发病的人,在经过对病史的调查分析后都会发现其真正的发病背景:家族、性格、教养环境和方式,童年创伤与经历,特别是青春发育期的性教育和由性而产生的压抑等。在社交恐怖症中,表现为恐男、恐女,还有“色目”恐怖的患者基本上均源于青春期的性压抑。

如果把我们国家的社交恐怖症与美国的社交恐怖症比较,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有关性的问题多,而他们主要是家庭和性格问题。另外在症状表现上,也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社交恐怖症中的视线恐怖、异臭恐怖、做作恐怖(即见人挤眉弄眼,躯干僵直,强颜欢笑,扭捏不安等)较多,而美国人在公共厕所当众小便,面对推销员的强行推销、演示或演讲的恐怖多,显然这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是构成社交恐怖症的诱发因素,如初次进入大场面,初次相遇异性,在人前丢丑,意外的躯体暴露,骤然被推举上台以及意想不到的惊吓等。

国内外专家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患社交恐怖症的同时,患者常并发其它类型的精神疾病。它的同病率比其它心理疾病要多,比如最多并发的有抑郁症、疑病症、躯体变形感,以及人格障碍或不典型的分裂症等。

大多数社交恐怖症患者到门诊就医时,其病程多半已达数年乃至十数年之久,直到恐怖已严重干扰到生活时才想到治疗。而中年以上的患者较少,并不是说他们的社交恐怖症已愈,主要是他们在长期痛苦的情况下,已经从心理上适应并接受了它,比如一位老人,从十几岁就不敢当众小便,五十多年一直不上公众厕所,非去不可时也采取女式蹲法。一旦习以为常,那种恐怖感就如同虚设了,其它疾病也基本如此,说明长期对疾病的适应,也相当于一种持久的行为疗法。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治疗】在对社交恐怖症的治疗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都一致认为:心理治疗是行之有效的疗法。特别是在脑化学传递物质(神经介质)理论还没有作为一种病因理论展现于精神医学之前,精神分析疗法是首选的一种治疗方法,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美国影片《爱德华大夫》,主要就是描写用精神分析法治疗焦虑发作的一个艺术性样板。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联想分析和梦的分析,唤醒了患者早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一旦患者在分析中有所领悟,他为什么害怕、为什么焦虑,他的紧张和恐怖就会大大的减轻乃至缓解。现在虽然医生很少采用持久的精神分析疗法,但短程的分析疗法仍为当代心理医生所愿为。

曾经用短程精神分析法治愈一例恐男症的女孩。她有一个很特殊的恐怖体验,即每当遇到男性时,就出现一种即将被强奸的恐惧感,这时她表现得气喘吁吁,全身发抖,满面通红,大汗淋漓,只有闭上眼睛卧倒休息或那男人离去时,她才能从惊恐中苏醒过来,为此她怕见所有的男人,包括她的父亲。她说她并无此经历,也没有过任何性接触,在对她进行催眠分析中,得知这种恐惧完全来自3-4岁时,父亲对母亲所施“强暴”行为的记忆(它被压抑在深层心理中),她的种种表现,恰恰是她母亲当时的表现。在她领悟后,再晓之以男女人伦之道和对性的认识,指出她有性需求和性压抑,故而出现恐男症。后来她的认知能力提高,她的病逐日缓解,直到交上了男友。

还有一例是做作性微笑的男教师,他特别怕进学生均已到位的教室。为此他总是以微笑来掩饰他的紧张和慌乱心情。同学们说他不严肃,但他已形成了做作笑容难以改变,否则他将无法上课。

笑,是他的自我矫正行为,目的是为了掩饰尴尬和局促不安。在自由联想式的分析中得知问题发生在他与小朋友的童年游戏里,他作为一名“老师”,在模拟的土墩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他要装出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来,但“同学”们都不听他的,在下面指着他嘿嘿地发笑。原因是他没系好短裤的扣子,致使“小鸡鸡”半露出外面。下面如果全是男孩也罢,偏偏有两个比他大点的姑娘。这一下,他难堪地抬不起头来,勉强咧咧嘴,装做不在乎的样子……现在他上讲台前还常有用手摸裤链是否拉好的下意识举动。想起童年的经历,就觉得脸红心跳,所以便以微笑来消除尴尬。

行为主义主张对待各种异常行为采用行为疗法,尤其是这种社交恐怖症更是此疗法的重点治疗的对象,面对社交恐怖症最常用的是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怕什么去做什么,躲什么去迎什么。一位怕到闹市去的青年,医生给他做了硬性安排,让他每天卖100份当天的《晚报》,开始他不敢在街头抬头叫喊,就写了一张大字报“谁买《晚报》,伍角一份”,结果第一天仅卖了10份,第二天有所好转,第五天就全部卖光,第十天他竟在一晚上走街串巷地卖了200份报纸,他感到特别兴奋。但这种暴露疗法不是对每个社交恐怖症都能成功的。因为有些人根本面对不了,坚持不了多久就半途而废,不久又习惯地进入恐怖之中,最后还是采取回避策略。

系统脱敏疗法要想成功,需要有特定的治疗环境,在治疗之初必须有医生临场指导,靠自己很难规范地做到。我曾为一名怕进大教室听课的学生专门设计了一个治疗方案,开始由老师为他上辅导课,旁边仅有几个同学陪读。而后是分组讨论,轮流发言,让他达到可以主动发言的情况后,特意安排了一次同类病友的集体治疗,让他当主持人,带动其他病友,交流人际交往的经验和体会。随后让他去参加小班课(每班30人),最后是大班课,在上大班课时,每次都让他先坐在位置上,看其他同学一个个地进入教室,后来再改为让他后进教室,从有人陪他一起进,到他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下进教室,前后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才得到明显的效果。尽管如此,要巩固疗效,患者也需要付出相当的毅力和决心。最主要的是克服过敏性牵连和“旁观者”的心态,任何一个社交恐怖症患者,总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一分为二,在行为中,似乎有个第二自我在指挥第一自我的行为。这第二自我的眼睛比任何人还严厉!

【药物治疗有效吗】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就是药物为什么能治心(理)病?

精神病学家们发现,人脑的化学传递物质与人的情绪有关,无论是紧张、焦虑和恐惧都源于这些化学传递物质的量的变化,如果把这些化学传递物质的量稳定在正常状态,就可以消除情绪紊乱,所谓药物可以治心病即指此而言。

如今临床心理医生都喜欢先用药物治疗,主要的目的是先通过药物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恐怖和焦虑,症状减轻了,医生的指导语言就容易接受,听得进去,成为自我调节的驱动力。

认知调节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目前的心态。每个人都会有困扰自己的心态,谁能够坦然相对,谁就较容易战胜它。先学会和自己目前的心态共处,不要刻意和恐惧害怕的心态对抗,也不必刻意去忘掉幼年的记忆。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奇怪,你越是想消灭一个念头,它就越顽固不化;你顺其自然了,它反而容易自行化解。

二是正确对待自己现在的性欲念。对于一个发育成熟的青春女孩来说,能够体验到性欲念,不管这个欲念是怎样的,都是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正常的表现,没有可耻,更不是堕落。性道德关键是用来评判规范人的性行为的。只要能够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就是一个有性道德的人。至于心中的性欲念是没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可以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地压抑。

行为调节

在认知调节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系统脱敏疗法来克服你的异性恐怖症。把惧怕的男性按惧怕程度由轻到重分成等级,比如:自己亲近的父兄→年长的男老师→年轻的男老师→平常的男人→熟悉的男人→一般的男同学→有好感的男同学。具体的排列顺序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而定。然后,由轻到重分等级主动反复地去接触惧怕的对象,产生惧怕的感觉时就进行肌肉放松,直到惧怕的紧张感消除。较轻等级的对象适应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等级,逐级类推。一个等级大约一周时间或更长一些。这样的行为调节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适应了前一等级的情况再进行下一个等级的训练。

只要能够很好地进行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也就不再被“恐男症”所困扰,也就可以与男生自然地交往,也就有了正常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