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西茄
中文名:喀西茄
拉丁名: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S.khasianum Clarke)
英文名:Himalaya Nightshade
中文异名:苦颠茄、苦天茄、刺天茄
分类:茄科Solanaceae
鉴别特征:高达2(~3)m。茎、叶、花梗及花萼被硬毛、腺毛及基部宽扁直刺,刺长0.2~1.5cm。叶宽卵形,长6~15cm,先端渐尖,基部戟形,5~7深裂,裂片边缘不规则齿裂及浅裂,上面沿叶脉毛密,侧脉疏被直刺;叶柄长3~7cm。蝎尾状总花序腋外生,花单生或2~4。花萼钟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5mm,具长缘毛;花冠筒淡黄色,长约1.5mm,冠檐白色,裂片披针形,长约1.4cm,具脉纹,反曲;花药顶端延长,长6~7mm,顶孔向上;子房被微绒毛。浆果球形,直径2~3cm,淡黄色,宿萼被毛及细刺,后渐脱落。种子淡黄色,近倒卵圆形,径2~2.8mm。
生物学特性:草本或亚灌木,生于海拔600~2300m沟边、灌丛、荒地、草坡或疏林中。花期春至夏季,果期夏至秋季。种子繁殖。
原产地:巴西;现广布于亚洲及非洲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浙江(平阳)、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末在贵州南部发现。具刺杂草,全株含有毒生物碱,未成熟果实毒性较大,人和家畜误食可引起中毒。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果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