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之战
【简介】不同时期的两场战役,第一次为宋末扬州守军抗元的作战;第二次为明末南明守军抗清的战役。
【宋末扬州之战】元至元十二年至十三年(南宋德祐元年至二年,1275—1276年),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将阿术长围久困破宋扬州的作战。
丁家洲之战后,宋军精锐损失惨重,沿江州县纷纷降元,唯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副都统姜才扼守扬州,坚持抗元。至元十二年三月,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军进占建康府(今南京)。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常州(今属江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重镇相继降元。忽必烈为切断临安(今杭州)与两淮的联系,令平章政事阿术率军攻扬州。又命昂吉儿进兵淮西,驻守和州(今属安徽)与淮东都元帅博罗欢一起牵制淮东宋军。四月十九日,阿术率军渡江后,先遣使入扬州招降,被李庭芝斩使焚诏拒绝。继而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于老鹳嘴(真州东)击败宋军阻击,进占瓜洲(今扬州南)。瓜洲地处运河入江口,与镇江斜对,是控扼长江、运河的要地,也是扬州宋军入江的必由之地。李庭芝为坚壁清野,早已焚瓜洲民舍,强迁其民入扬州。阿术率军至,乃造楼橹、置营栅、修战具、漕真州之栗,屯兵戍守。二十九日,阿术率军攻扬州,与宋将姜才于三里沟(扬州西南)、扬子桥(今扬州南)展开激战,姜才战败,退入城中坚守。元军屡攻不克,遂自瓜洲经扬子桥,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堡,筑长围行久困;并于扬子桥立木栅、于湾头(今扬州东北)筑堡,以绝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宝应(均属江苏)、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等地军援和粮运。六月二十七日,李庭芝应总都督府诸军张世杰之约,拟出兵瓜洲会师抗元,遣姜才率军出击,与元军展开了扬子桥之战,宋军大败,来能突破封锁。九月二十七日,姜才率步骑1.5万人,攻元湾头堡,被阿术、阿塔海击败。十三年二月,赵显降元,元军持太皇太后手谕招降,被李庭芝严词拒绝,姜才发弩射使者,将其击退。闰三月,元军押送宋帝及太后北行至瓜洲,李庭芝、姜才率兵4万夜捣瓜洲,欲夺两宫,激战三时,元军拥帝避去。四、五、六月,扬州城中缺粮,姜才曾多次攻湾头堡及丁村堡,接应粮运,均被元军击退。七月,在福州建立流亡政权的宋帝赵昰,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李庭芝,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姜才入卫。李庭芝乃留朱焕守扬州,与姜才共率7000兵东至泰州(今属江苏),欲取道通州泛海南下。不料朱焕以扬州降元,阿术率军追至泰州将其包围,并派人招降。适姜才因病不能作战,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城门投降。李庭芝、姜才被俘,押回扬州,不降被杀。元军占领扬州后,通州、滁州(今属安徽)、高邮军等州县相继投降,淮东尽为元军占领。
点评:此战,元军以部分兵力牵制宋军大部兵力,有力的保障了攻取临安的胜利。元军针对扬州兵精城坚难以骤克的特点,采取长围久困,待其自溃,伺机攻取;以及军事进攻与招降相结合的战法,以较小代价,取得了占领扬州及淮东16州32县的大胜利。宋将李庭芝、姜才明知孤城难守,仍然英勇作战,宁死不降,堪称可歌可泣。
【明末扬州之战】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城池守卫战。
扬州是长江以北的重镇,又是弘光朝廷所在地南京的门户。史可法于弘光元年(1644年)五月始,便着手以扬州为中心的防御。他将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四部,分别部署于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淮安、庐州,自驻扬州,节制调遣。此时,清军主力正在两路进攻陕西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参见清灭大顺之战),暂时无暇顾及南方,然而南明弘光朝廷并未如史可法所请,乘机率师北伐,而是忙于内讧火并、争权夺利,把希望寄托于向清求和,南北划江而治。顺治二年正月,清定国大将军多铎率军攻克潼关,破陕之局已定,便奉摄政王多尔衮之命转兵东南,兵锋直指南明。与此同时,南明派往北京讲和的使臣左懋第被扣留,南北和议宣告失败。显然,战争的中心已由西北转向东南。史可法见情势危急,檄招江北各镇支援扬州,仅总兵刘肇基率所部4000人自高邮(今属江苏)入援。四月十七日,清军前锋进抵扬州城郊,集结兵力,搜罗船只。十八日,多铎率主力兵临扬州城下,先派明降将李遇春等劝降,遭史可法拒绝。清军随即发起攻城。史可法泣谕士民,为死守计,督万余官兵登陴分守各门,自守旧城西门险要。刘肇基守西北门。二十二日,总兵李栖凤、监军高岐风率4000余人乘夜出降,使城中守备更加薄弱。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不备,背城一战,未被史可法接受。清军连日由四面向城中发炮,屡毁城墙。史可法督军民以草袋盛土填障,修补城墙,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杀清兵数千。同时,史可法血疏告急,请求援兵,不应。此间,清军多次劝降,均被拒绝。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红夷大炮。二十五日,多铎集巨炮猛轰城西北隅,城破。清军垒尸为梯,蜂拥攀援入城。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刘肇基率余部继续与清军展开巷战,皆战死。多铎下令屠城10天,史称“扬州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