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
世祖太武皇帝(408~452)
中国北魏皇帝。姓拓跋,名焘。鲜卑族。小字佛狸。魏道武帝之孙、明元帝之子。泰常八年(423)十一月即位。自此,东征西伐。
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他攻破统万,先后消灭夏国,北燕,北凉诸国,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百年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至此,使中原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下来。后又讨山胡,降鄯善,西逐吐谷浑,南取南朝刘宋的四大重镇。向北又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始光四年(427)率军进攻赫连夏,发生了非常著名的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此战是一场空前的“骑兵攻城”之战,并且为后世历代军事家们所推崇。此战过后,北魏占领大夏国都城——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坚城的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进入统万城,拓跋焘见夏国皇宫富丽堂皇,大怒说:“竖子之国,一个巴掌大的国家,竟敢如此滥用民力!如此奢华!怎能不灭亡!”有不少大臣向拓跋焘提出,加固京城的城防,并且加强城建。拓跋焘不以为然,说:“古人说得好:‘在德不在险。’赫连勃勃造了那么坚固无比的统万城,最后不还是被朕攻灭,国破家亡。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战场去打仗,而不是发动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墙。”而作为国本的军事上的开销,拓跋焘则绝不吝惜。不久,太武帝率轻骑南下,继续与夏争夺长安,不久击溃夏军主力,夏国灭亡只在旦夕。神鹿三年(430)关中之地全入北魏,夏的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436年攻灭北燕,向东北扩张了疆土至辽河流域。439年,击败北凉沮渠氏,占领河西,至此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事业。
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太武帝当政以后,政治上使用汉族高门,汲取不少魏晋典制;吞并河西后,又有大批河西文士进入北魏统治区域,不少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学开始兴盛。
在向东西扩张的同时,北魏也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就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424年,柔然国君主纥升盖可汗听说北魏换了新皇帝,就派遣6万骑兵大掠北魏北方边境,占领北魏旧都盛乐。拓跋焘听说后,带2万骑兵日夜兼程救援云中。纥升盖可汗自恃人多,将拓跋焘的军队团团包围了五十多圈。拓跋焘射死对方大将,纥升盖可汗的侄子于陟斤。柔然军队大乱,魏军乘胜杀退柔然军,收复了盛乐。第二年,北魏开始转入对柔然的反攻,拓跋焘8次率军进攻柔然。尤其是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取道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东路由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军奔袭数千里,很快就抵达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柔然的军民个个吓得大惊失色,拓跋焘领军纵深穿插,俘虏敌军甚众。自此,柔然势力削弱。
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得以安静。拓跋焘率轻骑军多次长途奔袭,出奇制胜,大破柔然,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拓跋焘注意西域的交通,太延三年派遣散骑常侍董琬、高明等多携金帛,招抚西域九国,成为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宋云、惠生出使西域的先驱。以后西域与北魏保持经常联系的,有16国之多。
拓跋焘为人勇健,善于指挥,特别是极其擅长指挥骑兵。他有知人之明,常从士伍中选拔人才。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自奉俭朴,而赏赐功臣绝无吝惜。将军士卒都非常愿意为之效命。拓跋焘认为功臣勤劳日久,应让他们以爵归第,随时朝见饷宴,百官职务则可另简贤能。这样就保证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多少能健全发展。作为一个统治广大胡汉各族人民的胡族君主,拓跋焘维护鲜卑地位,猜疑其他各族和他祖父拓跋珪相似,动辄杀戮。太平真君七年(446),决心废佛,诛杀僧人,焚毁经像,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南朝经过元嘉之治的休养生息,宋文帝开始具备北伐的条件。而北魏境内也再无后顾之忧,拓跋焘得以兵锋南向。十一年,魏军围悬瓠(今河南汝南)不克。不久南朝宋文帝派兵30万大举北伐,但是前锋主力被拓跋焘亲自率军击溃,不久,北魏开始大举反攻兵分五路,向南大范围的纵深穿插。拓跋焘亲率大军南下,经过彭城、盱眙,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南朝震动。其他各路也先后到达江淮一带。但魏军还不具备渡江灭亡南朝的条件,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士卒多染病,魏军在江边掠民烧屋后退军。
452年,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于承圣元年(452)暗杀拓跋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