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门拳
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源自华佗“五禽戏”,形成于明代中叶,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特点的宣汉“余门拳”,到如今已传至第11代。
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在全国很有名,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开县、云阳,四川达州的达县、宣汉、万源等地。相传,“余门拳”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演变而来,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拳术。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余氏家族世袭拳术,传到余有福已是余氏第八代了。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余有福不但继承了“五禽戏”中的绝妙功法,而且他还向其他门派名师求教,勤奋琢磨苦练,融会贯通,成为当地武艺卓绝的武林高手,闻名于宣汉。余有福既精于内、外两科,又是东乡县武术开派人物,当地向他拜师求教者甚多。因此,余氏家族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人称“余门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