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克
白 克男,1922年9月生于河南洛宁,回族,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原大学,高级工程师,原三门峡门市政协委员,研究所所长。黄埔同学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现在湖滨党校离休。在70年代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全纤维井式电炉”节能高达48%上海科协曾召开大型现场会、冶金部为此特在三门峡市召开全国节能学术会议进行推广。他参加海军在上海召开的“815科研会议”做出贡献提高了舰艇战斗力,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八十年代又发明“组合罩炉”该炉组合拼装,结构新颖,打破了数十年一贯仿苏结构模式。1989年通过部级鉴定,属国内首创,获国家专利。该炉性能优异罩重减轻75%,蓄热减少70%炉表散热减省50%能耗降31%,工效提高1/3施工维修均极简便,局部损坏局部修补不必整体拆除。炉温均习质量稳定,起吊操作灵活安全。主要论述:“窑炉革命--组合改造”、“组合煤气罩炉”、刊登在“冶金能源”在中南六省学术会上宣读。
台湾白克
白克,字明新。1914年2月1日生於厦门,毕业於福建省厦门大学教育系,其後曾任教於厦门厦南女子中学,因为喜爱戏剧辞去了教职工作,经广西政府保送南京中央摄影厂学习一年;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莫斯科电影学院,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成行,後应广西白氏宗亲桂系军人白崇禧将军电召,到西南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文化部,负责电影戏剧宣传任务。
1945年,台湾光复後,随著第一批接收人员来台,拍摄「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过程的新闻影片摄制工作,并负责接收日人留下的电影器材、设备和厂房,合并日治时期的「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导写真协会」为「台湾电影摄制厂」,并担任厂长,这是台湾第一座设备完善的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新闻影片并且配合政府宣导政令。1955年春,筹拍第一部由台湾电影公司自制的台语片《绣球奇缘》,却因迟迟未领到公司执照等故,未能完成;1956年完成台语片《黄帝子孙》深受欢迎,自此声名大噪,却也受到政治排挤斗争,於是离开「台湾电影摄制厂」。之後,时逢台语片起飞时代,白克也继续参与民营片厂的台语片拍摄工作,自1956到1961年,六年之间参与十一部电影制作,1957年所拍的《疯女十八年》则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第一部取材於社会新闻的台语片;1958年替信达公司编导的《生死恋》改编自法国名著「茶花女」,1959年则与林抟秋合导《後台》,描写歌仔戏演员的辛酸。
白克不仅是台语片第一代导演,更是台湾第一代影评人,曾经应聘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为编导科、影剧科兼任教授,对於理论造诣甚高,常有影评发表於各大报章影剧版,资深报人、影评人黄仁先生在「台湾影评发展史」称白克为影评的创始人。
1962年拍摄的《龙山寺之恋》轰动港台,本地及海外票房口碑俱佳,此时警备总部以「海外通谍,海外共产党资助拍片」罪名拘捕白克夫妻,白克在狱中长期遭严刑逼供又染皮肤病,最後被迫认罪,处以军法极刑,1964年2月22日过世。
白克导演拍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台语,被誉为「台湾电影的开拓者」、「台湾影评的创始人」,
二次大战後,日本投降,父亲来台负责接收日本人留下的摄影器材。他随後成立台湾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并担任第一任厂长。
白克有自己的电影理念,他虽来自外省,却认为电影在台湾要有发展,就必须走入民间。因此他主张拍台语片,并导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台语片《黄帝子孙》。他不导戏时,也以白克为名,经常在各大报发表影评,广受欢迎。资深影评人黄仁,在著作中称他为「台湾影评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