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

一、广州市中山纪念堂(英译: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景色简介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更显气势恢宏。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房米,高52米,舞台口宽
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焕发出勃勃生机,从80年代初向游人开放以来,它更是成了广州主要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外人士喜爱的参观游览胜地。可以说,中山纪念堂的政治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500){this.height=50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00;}" border=0>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500){this.height=50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00;}" border=0>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为8700平方米,加上东西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面积共达1.2万平方米。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期能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楼座以钢桁架悬臂挑出,楼板则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屋顶则用一大可四个合抱的呈椭圆形的圆柱压顶。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体积达50000立方米,有5000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500){this.height=50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00;}" border=0>
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
1. 古树名木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
500){this.height=50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00;}" border=0>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2、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
纪念堂的前方,隔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耸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朱色的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灿烂阳光,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这座无梁殿式的建筑物,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荡的铁花围墙从门楼左右延展出去,团团环绕住了整个纪念堂。
3、中山纪念堂的云鹤华表
“云鹤华表”,高插云
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4、中山纪念碑
孙中山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轴线上。纪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岗岩石彻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顶、挺拔向上,颇有冲天之势。
从纪念碑往下约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物,即孙总理读书治事处。
建筑特色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
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为8700平方米,加上东西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面积共达1.2万平方米。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期能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楼座以钢桁架悬臂挑出,楼板则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屋顶则用一大可四个合抱的呈椭圆形的圆柱压顶。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体积达50000立方米,有5000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纪念堂飞檐飘卷,所使用的琉璃瓦制作精致美观。这与吕彦直所设计的另外一部作品--南京中山陵颇不一样。中山陵上所使用的,是钢制的瓦,以期其能永久。但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最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不能不说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
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有些材料甚至是进口的,以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
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和中山纪念堂一样,解放前营造的上海大厦、上海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上海青年会、天津章华东南亚,都采用了这种高强度耐磨磁砖。
从空中俯视,纪念堂呈外突的伞型结构,青砖蓝瓦蓝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当年设计的青天白日,实在令人瞩目。老辈人口耳相传说,曾有风水先生杜撰了一个故事,说纪念堂像一个张牙的虎头,背后的越秀山是虎身,山顶的纪念碑是高竖的虎尾,这只匍伏的大虎正对着临江的那头白羊(石室),于是人们怕羊城不祥,便在虎后装了一粒宝珠(球形水塔),才把它锁住了。
景点趣谈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
古树名木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
广州最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中山纪念堂不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王,它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
纪念堂的前方,隔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耸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朱色的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灿烂阳光,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这座无梁殿式的建筑物,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一道
基底由石米批荡的铁花围墙从门楼左右延展出去,团团环绕住了整个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的云鹤华表
“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中山纪念碑
孙中山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轴线上。纪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岗岩石彻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顶、挺拔向上,颇有冲天之势。
从纪念碑往下约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物,即孙总理读书治事处。
柱头饰“¥”
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1年的中山纪念堂,其主体建筑上,每一根圆柱的柱头饰都刻着“¥”的符号,与人民币的货币符号“¥”完全一致。
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巧合。这个符号其实就是一个“羊”字,中山纪念堂使用这个符号,应该是与羊城“五羊献穗”的美丽传说有关。意即“羊城的中山纪念堂”和“羊城人民对孙中山的永远怀念之情”。人民币的货币符号虽然也是“¥”,但它可能与古代没有货币时“羊”曾是最早的实物交换等价物有关。因此,人民币上的“¥”与纪念堂柱顶上的柱头饰“¥”应该没有多大关系。
避难古鼎
在纪念堂大堂正门两侧,分别摆放着两个鼎,分别于1929年6月1日和1930年10月10日烧制,已有近80年的历史。
据介绍,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运动,两个鼎上面的“民国”等字样被人弄掉了。纪念堂当时的老馆长,为了避免损坏了古鼎,带领几个壮劳力,在半夜三更将它们埋进了东边的草地里,当作绿化用的(大粪)肥料池保护起来。“文革”结束以后,再挖出来向游客展示。
九级、五级台阶
一般人很难注意到,沿着孙中山铜像往正门走,登上两段台阶,这两段台阶的级数分别是九级和五级。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和1921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所以,在这里九级、五级台阶暗合了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滴水石不穿
有句成语叫“滴水穿石”,但在纪念堂四周地面有近百年历史的石板却“滴水不穿石”。这是因为设计者巧妙地在檐口处设计了“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进行拦截后,再从暗藏的柱子里排走,从而对石板几乎无法造成影响。
紫铜天沟
纪念堂堂顶的屋面上,每个雨水面都有一条紫铜“天沟”。这“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拦截后,从墙面上的排水沟里排走了。可见当年设计师对纪念堂屋面的排水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光芒四射的门洞
堂内的一、二楼有十六个门洞,这厚厚的门洞,在艺术上处理得非常得体,特别是红麻石做的门框上的光芒浮雕,看上去给人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
彩绘天面和地面走廊
纪念堂内还保留着当年彩绘天面,以云朵彩图为主,地面彩绘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与 国民党的党旗、党徽的图案相近。
男室、女室标牌
大堂内一楼的男女厕所的标牌上还保留着当年的称呼——男室和女室。通过这两块小小的牌子,可以了解过去对厕所的称呼为男室、女室,而不是“茅坑”、厕所等。
中西合璧式建筑
会堂式建筑开创了中西建筑巧妙结合的新起点,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物与西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高47米、跨度71米的空间内不设一柱,主要靠隐藏在墙壁间的八根巨柱支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跨度达30米的大型钢桁架,上面再支撑起主桁架,再承托起八角型的堂顶。
孙中山遗嘱汉白玉石碑
纪念堂的舞台上有一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的内容。据介绍,“曹全碑体”的总理遗嘱碑刻是吴子复的手迹,由广东端州的梁俊生先生镌刻。
弹痕累累的墙面
在纪念馆东门外北侧,有一面墙上布满了仿似铜锈的斑点。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仿似铜锈的斑点系日军所“赐”——侵华日军在1938年6月7日扔下的炸弹将纪念堂的墙面炸得弹痕累累。据介绍,当时,在正门前右边也被炸了一个大坑,西北角被炸裂了约40平方米。
日本鬼子残留的弹片
纪念馆东门外墙上布满了当年日本鬼子轰炸而残留的弹片。因为残留的弹片会生锈,为保护文物,就用一种黏合剂把它封闭起来了,免得古墙上锈迹斑斑。
受降签字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23军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纪念堂舞台上向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司令签署降书。当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仅有数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1947年3月27日,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田中久一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后,在流花桥被枪决。
国家水准点石碑
在纪念堂东小门出口的草地里有一个国家水准点石碑,这是国家监测地下水的一个水准点。
一平米铺5个年代地砖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陈列馆的二楼,有一个恐怕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绝世文物”:一平方米地面铺有5个年代的地砖。据了解,虽然目前很难考证到底哪种砖出自哪个年代,但至少有两种地砖是可以一眼看出是解放前的,因为其中有种图案跟国民党的党旗相似,有种图案与国民党党徽相似。
人文景观1.木棉王的呼唤
木棉王有320多岁了。上千岁的古樟树在很多地方都有,但这么高寿的木棉树在广州却并不多见,所以叫“木棉王”。有趣的是,“木棉王”的中间部分,枝节向两侧伸出,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母亲,伸开双臂,向着远方在呼唤:“归来吧!孩子。”
2.树抱树的秘密
在中山纪念堂东北角,有棵奇特的树,称之为“树抱树”,也叫“一杆两树”。常见的“一杆两树”往往是嫁接的、或是寄生的,但这棵是天然的,既非嫁接,也非寄生。据了解,关于“树抱树”,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
在五十多年前,当初榕树和蒲楑两棵小树挨得很近,有个年轻的绿化工人问老师傅:“拔掉哪一棵?”老师傅说:“别拔了,让它们自然地长!”结果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目前的树抱树景观。
3.“钢管”直树根
在东门附近,有一条十多米长的直树根,好像一条钢管直指上空。
4.树上树
树上有树,一般是由小鸟在树干上播下了种子,生根发芽后,又长出了小树。而在纪念堂内东三门那棵树冠冠幅最大的树的“树上树”,好像是一棵独立的树。所以叫“树上树”。其树根和大树的枝条已经融为一体,分不清是树还是根了。
5.雄伟壮观的“山”字
中山纪念碑和两旁的松树非常巧合地组成了一个非常雄伟壮观的“山”字,这“山”字也就是孙中山的“山”。
6.“游龙休憩”
纪念堂华表旁长有一棵榕树,其树根拱出地面,又长、又高、又薄,取名“游龙休憩”。
7.“山”字树
在纪念堂西侧,长有一棵奇特的树。在该树的中部,树干、树枝恰好长成一个“山”字。与孙中山的“山”也是一种巧合,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和鬼斧神工。
8.直角三角形树干
在陈列馆的东面,有一棵“直角三角形树干”的树,树干的上部分是圆形的、下部是“直角三角形”的,这是木棉树。
9.“蟒蛇”下树
在西门外北面,有一棵榕树根,弯曲滑动,从上往下延伸,仿佛一条“蟒蛇”从树上蜿蜒而下。形态生动,栩栩如生。
二、高州市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高州市中山路,市委大院内。1934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建。中山纪念堂为楼房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分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楼分三层,中楼和后楼为两层。总进深39米,总横面长18.6米,主楼占地面积725.4平方米。法国工程师设计。纪念堂顶部为硬山顶式,用三角钢架结构组合支架承托瓦脊,瓦脊四周有裙墙遮挡,窥看不到脊面。中山纪念堂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将中国民族传统与西式造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独具风格的纪念建筑物。该建筑是广东省内保存不多的纪念堂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0年2月20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和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座谈会。
三、梧州市中山纪念堂全国第一座中山纪念堂
位于广西梧州市中山公园内,民国10—11年(1921—1922年)孙中山曾3次到梧州从事革命活动,发表重要演讲,召开军事会议,组织北伐工作。孙中山逝世后,梧州人民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李济深的倡议下,筹建中山纪念堂。于1927年夏动土施工,1929年10月落成,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建筑的平面呈“中”字形,采用中国古典宫殿式与西洋教堂式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设计,这与孙中山先生博采世界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胸襟相吻合。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分前、后厅,两厅之间有三门相通,前厅正中有三扇大门,厅左右两翼对称,设有《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孙中山亲属与后裔》展览。后厅为大会堂,有楼座,可容纳1000余人;会堂正面为主席台,台的中央有“中华民国”国徽和中山先生画像,主席台上方塑有古铜色中山像及书写有孙中山的遗嘱,两侧为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训示;前厅左右室是孙中山的生平展览,还介绍了孙中山3次莅临梧州的事迹;前厅楼上为塔式圆顶结构,后厅左边墙上有“李宗仁出师北伐略碑”,右边寺有“李守仁虞战孙传芳于龙潭史略碑”。后厅除地座外,尚有楼座,顶部为歇山式建筑,用天青色琉璃瓦覆盖。纪念堂正门上方有时任广西编遣区特派员、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先生在1930 年 7 月题写的楷书“中山纪念堂”。 前面为层层台阶至山脚,共340多级。
中山纪念堂于 1930年建成后,梧州市市政厅把纪念堂作为市政活动的会场,每年的“纪念周”和一些重要会议,群众集会,戏剧演出、电影晚会都在纪念堂举行,当年:“七君子”的邹韬奋、沙千里、史良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钱俊瑞、沈慈九等人先后在纪念堂作过抗战形势报告,梧州救国话剧社、梧州八一三剧团、苍梧儿童救亡团、驻梧广西学生经常以纪念堂为剧场,演出抗战救亡话剧,对推动梧州人民抗日运动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1981年8月梧州中山纪念堂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梧州中山纪念堂具有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特色,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是参观游览胜地。
纪念堂前的广场中央屹立一尊孙中山铜像。广场至山脚有宽 5 米、长 300 米共 300余级台阶,拾级而上,更体现了中山纪念堂的宏伟气势,庄严肃穆。

中山纪念堂经历了 70 多年的历史,依然不失当年的风貌,它以特殊的历史、优美的环境、宏伟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瞻仰,已成为梧州不可多得的文物旅游景点。10 多年来,许多国家领导人、中外著名人士慕名前来参观。梧州市也曾先后于 1981 年、 1986 年、 1999 年在中山纪念堂举办纪念辛亥革命70 周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20 周年的盛大活动,美国、新加坡、港澳及各方面的贵宾前来参加港澳及国内报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报道。 1999年又成功举办了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港、澳、台及国内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这一系列活动对统战工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现在的梧州中山纪念堂已成为统战和“三胞”联谊活动的场所,保护梧州中山纪念堂对研究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研究20 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著作有重大的意义。
四、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位于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该殿,4月2日移至该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后,其遗体被移往南京紫金山。为纪念中山先生遗体暂厝之地,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普明妙觉殿立“总理纪念堂”,在金刚宝座塔石券门石塔立“总理衣冠冢”。
该殿于1954年进行过大修,并复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堂”,由宋庆龄手书于正厅上横匾处。正厅内中央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左右两侧的墙上镶嵌有《孙中山致苏联遗书》汉白玉雕刻。右侧还放置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因孙先生已入殓,未使用。左侧陈列有孙中山生前的遗著和遗墨。正厅两侧的厢房现为孙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室,内容分为求学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讨袁护法、伟大转折6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