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

一.皖东的行政区域
安徽省滁州市所辖地区,包括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市(县级),明光市(县级),定远县,凤阳县(有的时候也被划为“皖北”范围)。下设78个乡、86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233个居委会和2234个村民委员会。

面积:13398平方公里
人口:437万
方言:中原官话(凤阳、定远北部)、下江官话(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天长、明光、定远中部、南部)
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
其中,琅琊,南谯两区及来安,全椒,天长三县(市)属于长江流域。定远,明光,凤阳三县(市)属于淮河流域。
滁州境内两条主要河流:滁河,淮河 。 其中,滁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淮河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
琅琊区面积 12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239000。
南谯区面积127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239000。
来安县面积148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239200。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
全椒县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239500。县人民政府驻襄河镇。
天长市面积177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邮政编码239300。市人民政府驻天长街道。
明光市面积233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39400。市人民政府驻城西街道。
定远县面积2891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233200。县人民政府驻定城镇。
凤阳县面积1920平方千米,人口72万。邮政编码233100。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备注】广义的“皖东”就是指安徽省的东部地区,包括 滁州和县马鞍山
二.皖东滁州的形成史
春秋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
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的聚会,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吴国边邑(今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其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秦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七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令部将葛婴连克钟离、东城(今定远县三官镇),立襄疆为楚王。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迷途,又带领仅剩的28骑逃至东城四聩山(今定远县二龙乡境内)被灌婴包围。突围后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自刎。
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
淮南厉王子刘良封为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三官集)侯。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夏及秋大水,淮南阴陵、东城、全椒等县“雨坏乡聚居舍,水流杀人”。
东汉
汉安三年(144年)
永江郡范容、周生率众起义,攻取城邑。阴陵人马勉、徐凤起兵响应,筑营于当涂山中(今定远县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九江郡都尉腾抚率官兵镇压,捕杀马勉、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徐凤率余众攻东城,杀东城和西曲阳(治今凤阳县龙头坝)两县县令,后遭官兵伏击,徐凤兵败被杀。
建宁五年(172年)
鲁肃出生于东城。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部属百余人离乡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吴。
东晋
大兴元年(318年)
七月,淮南郡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西曲阳等县发生蝗害,禾苗受损。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发生。
咸安元年(371年)
桓伊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县城内积玉桥。
太元四年(379年)
前秦遣军大举南侵,兖州刺史谢玄率军三万进驻白马塘(今天长市东北),连克前秦军。后谢玄以石梁为据点,步步进逼,使前秦军节节溃败,退屯淮阴,江北遂安。
太元八年(383年)
前秦苻坚大举犯晋,遣梁成为先锋率精兵5万屯洛涧(今定远县炉桥镇西北)。十一月,晋先锋都督谢玄派遣刘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涧,袭击秦兵,大破,斩梁成。
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置新昌郡,属徐州,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
十月,梁武帝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魏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县,并置定远郡,郡、县治于东城(今定远县下马铺)。唐天宝四年(745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隋
开皇九年(589年)
废新昌郡,并高塘、乐距二县入顿丘县,改县名为新昌县。改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大业三年(607年)
废滁州,清流县改属江都郡。
唐
武德三年(620年)
复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
景龙三年(709年)
析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十一月,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
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县名因开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诞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而来。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大历六年(771年)
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禅师在州城西南琅琊山中兴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大历年间(766-799年)还在全椒县草庵乡境内建成神山寺,该寺现存大殿一座,前进楼房一幢。
建中二年(781年)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职期间写下《滁州西涧》、《游琅琊山寺》等诗文。
大和二年(828年)
李绅出任滁州刺史。其时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设机阱滥捕。李绅到任后,令停止捕虎。
开成元年(836年)
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败祀宇240余所,建军营4座,并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命名为“怀嵩楼”。
乾符三年(876年)
十二月,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在槎枒山(今定远县西北)会师。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克滁州。
五代十国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
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
是年,赵匡胤部在滁抓捕“盗贼”百余人,按律当斩。州判赵普请赵匡胤先审讯后裁决,经审,“盗贼”中十之七八为误捕,遂释。
北宋
天圣七年(1029年)
合肥县人包拯由代理庐州知府刘筠举荐出任定远县知县。
景佑四年至宝元二年(1037-1039年)
包拯出任天长县令,有智破牛舌案闻世。
庆历五年(1045年)
十月,文学家、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转任滁州知州。
庆历六年(1046年)
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成醉翁亭,欧阳修作《醉翁亭记》一文传世。同年,欧阳修在滁州城西丰山之麓筑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一文。
皇祐五年(1053年)
仁宗赵祯下诏,遣史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为安放太祖赵匡胤图像及其御书,在琅琊山开化禅寺内修建御书阁。
绍圣二年(1095年)
州人在醉翁亭北侧建二贤堂,祭祀对滁州建设有功的两位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
知州向子伋在琅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余里,聚军民于城中抵御金兵。
是年,金将粘没喝兵焚全椒县城。
绍兴十年(1140年)
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凤阳县临淮关)。南宋将领杨沂中、王德领兵救濠州,遇伏兵败退;岳飞部进驻定远后,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
乾道八年(1172年)
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时,滁州因数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田园荒芜。辛弃疾到任后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滁州为滁州路,置滁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为州,属扬州路。
天历元年(1328年)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今明光市洪庙乡跃龙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加入农民起义军。初为亲兵,后因军功屡有升迁。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占集庆(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封其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称帝,国号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后谥号太祖。
明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封已故郭子兴为滁阳王,诏有司在城中建滁阳王庙以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兵部在滁州设立统一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永乐初年(1403年)另设北京太仆寺后,滁州太仆寺改称南太仆寺,负责管理周边六州二府的马政。
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不久又将府治迁往新城,改称凤阳府。同年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天顺四年(1460年)
秋七月,“淮水决,败凤阳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吏部尚书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天长县大疫,死者枕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连昼夜,洪水暴涨,溺死男妇近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