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俊
1.革命先烈
生平简介张仁俊(1911~1933)字逸群,乳名纪元。民国元年(1912)生于西原公一贫苦农家。其父教私塾,早丧。兄弟3人,仁俊居长。幼年在庆山寺和金华庵私塾读书。民国12年(1923),入原公小学上学。民国15年(1926)考入城固中学。民国19年(1930)春,经刘志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道路民国20年(1931),仁俊中学毕业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他奔走各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培养发展郑智、史建国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夏,组建中共西原公支部,仁俊任书记。他在东、西原公一带以党员为骨干,组织贫苦农民进行抗捐抗税、打土豪、争自由的斗争。他先后联系90多人,于7月15日成立“土地会”(农会)。九·一八事变后,他领导西原公一带人民群众掀起“不做亡国奴”的签名运动,宣传抗日救亡。
民国21年(1932)春,仁俊与胡哲等在木槽口组织农协会,进一步发动群众抗捐抗税,痛打催款委员余忠信。“木槽口事件”后,中共城固县委派仁俊去水碹小学任教,发展组织。其后,水碹、双溪、小河建立起地下党支部。民国21年(193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南下入川经小河口,仁俊同田文俊前去迎接,报告敌情,充当向导。四方面军给予本县地下党枪120余支,仁俊等利用这批武器立即组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陕南第一游击大队(简称第一游击大队),刘队长(四方面军留下支持地方武装的干部)任支书,仁俊任大队长。游击大队兵分两支。由刘队长、仁俊带领的一支,先在原公西坝打开劣绅尚洪谋的粮仓,济贫40余户。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赖庆祜带领入开仙谷口前往水碹河;一路由仁俊带领,经鲁家庄、过光山到水碹河。游击队进军至光山梁,击溃杨永贵民团阻击,两路在水磨河会合。刘队长与仁俊主持召开游击队领导会议,决定建立以大木厂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壮烈牺牲民国22年(1933)1月,游击队到达大木厂,以此为中心,打土豪分粮食,组织群众开展斗争。当时在北山活动的一股武装力量,为首的叫冯玉山,他手下有个薛营长,曾和仁俊结拜过弟兄,仁俊想把薛拉过来变为革命力量。恰在这时,国民党民团大队长徐士鉴两次派人与游击队联系,妄图收编游击队,都被仁俊拒绝。徐利用其手下分队长杨学义曾和仁俊有过交往,给杨两班人20支枪,以在洋县华阳办独立大队需仁俊协助为名,伺机杀害仁俊,消灭游击队。杨学义带两班人驻中坪乡回子坝,去邀仁俊。在郑家垭遇到仁俊和刘队长,杨说明来意,仁俊和刘队长虽识破徐士鉴阴谋,却想利用民团内部矛盾,拉杨学义消灭徐士鉴,便答应杨的要求。元月中旬,游击队由郑家垭出发到达板凳河,休整两日后去回子坝与杨学义会合。游击队驻朱家院子。次日拂晓,徐士鉴从小河口派民团4个班赶至回子坝,将朱家院子包围。游击队奋力突围,死3人。刘队长受伤,仁俊被俘,后被杀害于红庙梁,时年21岁。
2.湖南省衡山县常务副县长张仁俊[1],男,湖南衡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一九六三年九月出生,大专学历,一九八一年七月参加工作,一九八四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衡山县农机局技术员,县委调查研究室干事,团县委副书记、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新场市乡党委书记,萱洲镇党委书记,白果镇党委书记,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职责:协助县长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分管政府办、发展和改革、统计、财政、国税、地税、国土资源、矿产资源税费综合征管、重点工程、工商行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人事、审计、档案、史志、信息化管理、政府督查、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优化经济环境、政务中心、信访、金融、保险、烟草工作。联系人大、政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