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兰佑

Gan Lanyou
人物简介“年少时如日出之朝阳,燃烧自己,普照大地;四十年后,依旧挥洒;汗水更兼心血,到黄昏。园中耕耘苦,甘字心中留。校园香兰开满处,原是夕阳佑。”甘兰佑,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位普通教师,在学校举办的“感动十一”人物评选中,甘兰佑位列榜上第一名,这是学生们给他的颁奖词。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教师,将每一件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事,化作一串串动人的音符,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一辈子只为一件事:教书育人42年前,甘兰佑毕业于解放军洛阳军事外院,学习的是侦听专业。上世纪60年代,懂外语的人才在社会上很抢手,愿意到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寥寥无几。刚刚22岁的甘兰佑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十一学校,担任了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员。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和近四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甘兰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送走了几十届的高三毕业班。留得满园桃李芬芳。退休后,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他又毅然回到三尺讲台,回到了亲切称呼他为“甘爷爷”的同学面前。
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甘兰佑总是最早到校,最晚离校。每天早晨,班里刚刚有几个学生到的时候他就站在班里,关心大家,问问同学们有什么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最近两年,由于年龄关系,学校坚持让他从班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依旧习惯使然,每天早读按点查岗,辅导或指导学习。早自习时,为了告诉学生他在外面等着大家去问问题,他会故意在教室走一圈,让大家看见他来了,然后不动声色地坐在教室外面走廊边等着。即使是冬天,楼道很冷,他也一坐就是一个早上……在同学们心理压力大、生活上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需要诉说时,甘兰佑总会耐心地倾听,从不同的角度给大家出主意。在他的不断鼓励下,同学们都信心十足地走过了高三。
一辈子只写一个字:爱1995年,他上大四的儿子出于正义,在制止几个青年人无纪律行为时,被打成严重脑外伤,生命垂危。在抢救和住院治疗的数十天里,他白天上课、当班主任,晚上赶到北医三院陪床照顾儿子,还常常把学生的作业带到儿子的病房批改。十一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学生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批改完毕,绝不能留到第二天,这是甘兰佑作为榜样坚持的结果。即使在儿子住院的那段时间里,他也从未耽误过批改作业。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好觉,人一下子消瘦了许多。头发似乎一夜之间全白了。但在白天,站在讲台前的甘兰佑,精神还是那样饱满,情绪还是那样乐观。他说:“儿子我要,学生我也要。”儿子被救治了,但因脑伤太重,成为言语、行动都严重受障的残疾人,许多人建议甘兰佑追究肇事者,甘兰佑却说:“算了,他们也是孩子。”他是一个宽容的人,用爱包容着世界。但在他的家庭,在他的心中却留下了永远的痛。
一辈子记住他甘兰佑
2006年,送完学生高考后,甘兰佑病倒了。经医生诊断是胃癌晚期。自从生病住院,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后,甘兰佑经常需要化疗,病痛的折磨可想而知,但他对这一切坦然面对,从容淡定,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抗争。面对前去看望他的李校长和其他老师们,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萎靡和绝望,相反,他的积极乐观、谈笑风生,和校长聊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和老师们聊高三英语教学,聊班主任的工作经验。
甘老师病倒了,他的学生们给他建立了一个专门网站http://www.shiyiquan.cn/gan,为他祝福。
甘老师,我并不是你的学生。但是当我看到了你的事迹,我被感动了。我喜欢你这样的老师。我相信我们的祈祷,我们的祝福,我们的努力会将你从病魔手中夺回的。——网友
甘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您给我们上了无数堂生动的英语课,到现在在您课上做笔记的小本子我还经常拿出来翻看。虽然已经毕业五年了,您的幽默健谈还是让我记忆犹新。我们都在为您祝福!——网友ZF
如果您还像从前一样健康,您一定还记得我。但是,我看到您现在的照片,已经不可能再叙旧了。唯有为您祈祷!!!当年您儿子出事儿,就只一天没看到您,也只看到您憔悴了一阵子,后来就好像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们没多问。现在才知道,您唯一的儿子却因为当年的意外,现在还需要老人家的照顾。我们几个,一晚上都哭了很多次了。——网友JS
现在你躺在病床,已经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了,你刚刚高三毕业的学生已经毕业一年多了。要在以往,他们早就赶到办公室里来“骚扰”你,和你聊天,向你汇报一年的成绩和所见所闻了,而那时的办公室该是多么的热闹而青春啊!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小心翼翼地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你的情况,他们不敢打扰你,更衷心地希望你好起来。这既是他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是每一个认识你的人的心愿。——网友yren
据说,有一个很神奇的传说,只要我们真心地叠一千只纸鹤,就可以好梦成真。那么我愿和我们的学生一道,为你——敬爱的甘兰佑老师叠一千、一万只一万万只纸鹤,哪怕永远叠下去…
甘兰佑:用生命守望教育北京十一学校2006届高三毕业生到医院看望弥留之际的甘兰佑老师。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张旭)最近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北京十一学校甘兰佑老师,被诊断时已是胃癌晚期。在与病魔顽强抗争1年多后,于10月1日晚去世。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坦然而从容;但面对深爱着的三尺讲台和家人,他又不甘心如此匆匆离去。
2007年6月底,他手术后因麻醉药物反应出现幻觉。主治医生说:“这种无意识状态中的表现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境,甘老师的表现是给学生讲课,实在令人感动与敬佩!”
甘兰佑当了38年班主任。“不管第一节有课没课,他几乎天天一早就到教室里和学生们聊天,解答问题,打扫卫生。”甘兰佑的同事冯皋老师说,“事情不大,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不难做到,但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都这样做,没有对学生的爱是很难做到的!”
甘老师的同事和朋友们说,他一辈子只做了教书育人一件事,却给我们留下无尽的精神财富。
1995年,甘兰佑上大学的儿子因见义勇为被打成严重脑外伤,而此时正是他所带的班级进入高三冲刺的关键时刻。怎么办?扔下学生去照顾儿子本无可厚非,但甘兰佑用自己的行动作出艰难的抉择:晚上,他赶往15公里外的医院陪床,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备课和批改作业;白天,再赶回学校上课。直到这届高三学生毕业,学生们也不知道,教学中总是精神饱满的甘老师,曾受到过独生子脑伤致残的沉重打击。
校长知道后,着急地对他说:“儿子你不要啦?”甘兰佑坚定地说:“儿子我要,学生我也要。”他的同事赵艳娟记得,当时甘兰佑的头发几天之间就白了一半,身体也消瘦不少。
甘老师以超乎寻常的敬业与奉献,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就在他检查出胃癌需要住院治疗前所带的最后一届高三毕业班,英语平均成绩位列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名,100%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一位细心的同事发现,从2004届到2006届连续3年和毕业生的合影,甘老师所穿的衣服都是同一套蓝色衬衣、灰色长裤。今年64岁的甘兰佑1965年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十一学校任教。在42年的英语教师生涯中,他多次面对利益的诱惑,都不为所动,即使在为了给儿子治病,很需要钱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理想,接受学校返聘,奉献教育事业。
在回答妻子“辛辛苦苦一辈子,你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时,甘兰佑动情地说:“我很累,也很苦,但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很快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