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攀睛

攀睛,病名。见《原机启微》,即胬肉攀睛。本病为目中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故名。

胬肉攀睛(西医病名:翼状胬肉)

胬肉攀睛的病名首见于《银海精微》。又名胬肉侵睛外障、攀睛、老肉板睛等。

胬肉攀睛是因风热、湿热或心火上攻于目所致。以眦部白睛上长出蝉翼状瘀肉,横贯白睛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翼状胬肉。

[诊断依据]1.男多于女,单眼或双眼发病,常见于户外工作的成年人。 原因不明。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

2.多发于大眦,但亦有生于小眦或两眦同时发生者。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痒涩感。胬肉侵及黑睛或遮蔽瞳神时,可有视物不清。

4.眦内赤脉如缕,睑裂白睛上起膜,日渐变厚,并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形成三角形肥厚胬肉组织,基底位于眦部,体部横过白睛,尖端渐向黑睛攀侵。

5.胬肉头高尖体厚,红赤显著,涩痒流泪者,多发展迅速,可于短期内侵及黑睛中央,遮蔽瞳神,影响视力;若胬肉头部钝圆,体薄如蝉翼,色白或淡红,多发展缓慢,或始终停留在黑睛边缘部,不影响视力。

[鉴别诊断][中] 1.赤脉传睛:为眦部赤脉横侵白睛,非片状瘀肉,红赤明显。

2.黄油障:多见于老年人,为白睛眦部生长斑块,色黄如油脂,不侵黑睛,不影响视力。

[西] 诊断容易,须予假性胬肉相鉴别。后者可发生在角膜缘任何部位,为球结膜与角膜因炎症或损伤而导致的粘连,故胬肉下可通过探针,而真性胬肉则不能。

[辨证论治][中] 1.气轮风热证:胬肉初起,渐见胀起,红赤涩痒,多眵多泪,舌苔薄黄,舌尖红赤,脉数。疏风清热。

2.血轮实热证:胬肉头尖高起,体厚而大,赤瘀如肉,生长迅速,痒涩不舒,眵多粘连,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清热泻火。

3.血轮虚热证:胬肉淡红,时轻时重,涩痒间作,心中烦热,口舌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降火。

[西]

1.静止期:无症状不必治疗。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0.25%氯霉素与0.5%可的松眼药水、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进行期:一般先采用以上药物治疗,如进展较晚,应作手术治疗,但手术后有5-20%的复发率,因此术后可点1:2000噻替哌液,0.5%可的松液,或用丝裂霉素(mitomycin)液(0.2mg/ml),一日三次共一周,或β射线(90锶)照射,以防止复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