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孔庙
嘉定孔庙,于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称“文宣王庙”,“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
孔庙建筑体制规模不大,开始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黄泮池,及石桥门前造“仰高”、“兴贤”、“育才”3座牌坊。过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为明伦堂。
最后形成的建筑结构是,门前有石柱牌楼三座,东西两座“兴贤”、“育才”,分别建于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楼高约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沿牌楼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只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象征孔子72贤徒。与“仰高”牌楼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桥、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崇基石栏,庄严肃穆。大成殿东的明伦堂,宽敞宏伟,是旧时“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大成殿、明伦堂虽为清光绪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现在孔庙内设有“考场”,向游人介绍古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时,在孔庙东面开辟桃李园,始造园要求,建有陆居舫、闻籁居、众芳亭等亭阁,处在孔庙前半里许,归澄江门(今嘉定镇南门)内,原有北宋天圣年间建成的留光禅寺,因士人认为有碍孔庙风水,不利于考试中举。于是在天顺年间由县下令挖土堆山,挡住寺庙,遂命名为应奎山。接着又凿了一个大潭,将孔庙附近的五条水道引到庙前。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环绕,素有五龙抱珠之称。这就是凿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历史的汇龙潭。汇龙潭景色映照孔庙,于是嘉定孔庙兼有山水亭台之美,成为嘉定的一大特色。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目前国内保留比较完好的县级孔庙建筑,在古代江南地区的县级孔庙中有“吴中第一”的美称。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所在地。竖立在孔庙门前有
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中间的是建于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东西两边“兴贤”、“育才”两座牌坊分别建于南宋年间和元代,表示孔庙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
与“仰高”坊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棂星门、泮池中桥、大成门和大成殿。
始建于元代的棂星门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内的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开凿于南宋时期。“泮”,即“半水”,在古代,天子之学叫做辟雍,凿池圜水;诸侯之学叫做泮宫。池如半壁,半于圜水,所以称之为“泮池”。
孔庙的第二道门称大成门,意思指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并且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门内左右共昂首伏着7只赑屃,背上驮了七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三代重修孔庙和县学以及祭孔活动的情况。
过了大成门,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年间,其后多次修缮重建。大成殿东西各有十二间,称为东、西两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