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义傩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河北地方戏——固义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

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

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

街头剧主要是《捉黄鬼》和其他花会。《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孝敬爹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