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锦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昼锦堂

昼锦堂,位于古城内东南营街。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并据《汉书·项籍传》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反其意而用之,故名“昼锦堂”。原址在高阁寺一带, 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彰德知府冯忠移建到此。昼锦堂和拜殿顶覆绿色琉璃瓦沿边和中心点缀,古朴典雅,殿中后侧悬挂金字黑底“昼锦堂”三字木质大匾。堂后为忌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中有鱼池康乐园,后为书楼。此处园林式的秀丽幽雅建筑,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昼锦堂大殿、拜殿、忌机堂、观鱼轩、狎鸥亭等,于l968年被火焚烧,大门外一对石狮被毁。现存大门、二门、东西厢房、书楼、三株古槐及书院讲堂等。

昼锦堂中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高两米,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此碑由北宋大文学家、副宰相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一代绝手”、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琦之事迹。有关此碑还有诸多传说,如欧阳修用新稿换回旧稿,韩琦再三读之,见通篇只在头二句加两个“而”字,传为文章修改的佳话。蔡襄书时每字写l0个,优中选优,号称“百纳本”,被宋人称为“本朝第一”。后由大书法家邵必题写碑额,所以此碑也称“四绝碑”。被河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拓片,曾赴日本展出,倍受青睐。

昼锦堂院西侧为商王庙。传说韩琦对商王十分尊敬,而殷商在安阳建都,也是安阳人一大荣耀,所以在此建一商王庙,有大殿、拜殿,大门外还雕塑一对大象。其中商王庙记碑对后人研究安阳史有着重要意义。

商王庙西侧为韩王庙,是韩琦去世之后被宋徽宗皇帝封为魏郡王而建筑的。始建年代不详,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殿内塑韩王像和童男童女两侍人像。现存大门、二门、殿堂三间,琉璃瓦沿边和中心点缀,庄重典雅,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南小楼一间。西厢房内存昼锦堂记碑和其它碑刻20余通,院内还有一通石碑,书刻宋神宗“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八个大字。(原文载《安阳史话》)

参考资料

韩公威名震西贼

韩琦(公元1008年—公元1075年),相州人,北宋名臣韩国华之子,出身官宦,才智超人,20岁即中进士。韩琦立业之时,正值北宋王朝四面楚歌之际。金、辽、西夏、大理皆是北宋之敌,全都觊觎北宋的繁华都市和万里良田。

公元1038年,西北部的元昊自称大夏皇帝,公然对抗北宋,并立即开始了对宋朝领土的攻占。在此之前,北宋对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一直采取妥协绥抚的政策,然而面对骄横无忌的夏人,北宋无路可退,被迫迎战。

面对西夏的强大攻势,北宋在军事战略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和韩琦同在军前效力的范仲淹力主和议,反对向西夏贸然进攻,主张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而韩琦则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下,认为“贼元昊倾国入寇,不过四五万,老弱妇女,举足而行,吾逐路重兵自守,势分必弱,故遇敌不支。若大军并出,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屯二十万重兵,只守界壕,中夏之弱,自古未有!”时任陕西统兵总帅夏竦难以定夺,令副使韩琦、判官尹洙到汴京奏请,仁宗皇帝决定采用韩琦的对攻方略,制衡西夏。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即韩琦,“范”即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在这段时间合力御敌,深得将士信赖,当时人称“韩范”。他们率领宋军挺进西北地区,与西夏军队作战,打了不少胜仗。韩琦善于分析敌情,合理用兵,让士兵实行轮休,保证了部队持久的战斗力,较好地遏制住了西夏的进攻。为了解决朝廷的冗兵之费,韩琦主张“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当西北控御之地,事当一体”,建议在这一地区“籍民为兵”,战时配发武器,成为士兵,闲时退伍为农,稼穑耕种。

韩琦任元帅时,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处理,经常要秉烛工作。一天夜里,韩琦写信,让一士兵在一旁端蜡烛,士兵犯困,不小心蜡烛烧到韩琦的胡子。韩琦随手用袖子将火扑灭,继续写信。不一会,韩琦抬头看那士兵,发现已经换人了。韩琦担心士兵的长官责骂那名士兵,就急忙叫道:“刚才那名士兵呢?是我让他挑灯芯才烧到胡子的。幸好没有烧到信,不关他的事。”这件事成为军营中的佳话。还有一次,韩琦用重金买来一只玉杯,爱不释手。有一天,一部将前来拜访他,结果在酒宴上这位部将不小心将玉杯摔破,部将急忙跪在地上请罪,韩琦笑着说:“一只杯子没有事,你又不是故意的!”韩琦的大度征服所有在场的人,也树立了其在军中的地位。

相三朝立二帝

韩琦一生,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相,位高权重,政绩显赫。

公元1058年6月,宋仁宗拜韩琦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自此,韩琦开始了其十年的宰相生涯。上任伊始,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立储。立储,就是立太子,历来是朝廷的大事。宋仁宗晚年时,身体一直不好,又因连续失去褒、豫、鄂三王,心中十分伤痛,处理朝政渐渐已是勉为其难,加之境外之敌各个虎视眈眈,朝廷可谓是内忧外患。不少大臣反复上奏,恳请仁宗及早立嗣,以固根本,但仁宗一直未允。

韩琦审时度势,终于觅得良机。趁宋仁宗心平气和之时,上书奏请:“皇嗣者,天下巡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此后又以汉成帝即位二十五年无嗣,立弟之子定陶王为太子一事举例劝说,言真意切,据理相劝,终使宋仁宗应允。六年之后,宋仁宗驾崩。在韩琦等大臣的襄助下,宋英宗顺利继位。

执政之后,宋英宗身体就一直不好。公元1066年12月,宋英宗病重。韩琦作为宰相,又要考虑新皇登基之事。面对复杂的局势,韩琦沉着冷静处理事宜,史书记载:“英宗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英宗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一太上皇。’愈促召上,其达权知机如此。”在他的努力下,宋神宗顺利接替了皇位。

早在韩琦从西夏战场回到都城之后,他就积极参与范仲淹主张的新政,提出了改革朝政的十大措施,以解决朝廷政治腐败,官员素质低下,民不聊生等问题。韩琦认为朝廷应该依据政绩用人,减少“恩荫”的人数,轻徭薄赋,发展农业。但随着新政失败,韩琦也被贬到地方,先后在扬州、郓州和相州等地做官,前后长达11年。

在地方任职时,他依然尽心尽职,“夫郡县之为政,有期而更也。政有所利,非一人能保其久也。前倡之,后继之,推其心以公而相照,则国家之事无不济也。”韩琦以此来勉励自己,这也是韩琦的真实写照。

虽然自己曾积极实施新政,但“王安石变法”却遭到了韩琦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原是韩琦在扬州时的幕僚,韩琦对他知之甚深,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构想并无大错,但此人急功近利,易于冲动,刚愎自用,在用人问题上也失于谨慎。早在变法之初,吕惠卿等小人就已被他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韩琦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并公然表明自己不赞成王安石变法。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一生执政为公,为宋王朝的稳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安阳好》盛赞家乡

韩琦一生在政治上建树颇多,其文学修养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安阳集》就是韩琦的传世之作。该集共分五十卷,其中诗二十卷,记、序、表、启、制词、行状、祭文、墓志等共三十卷,据后人考证研究表明这并非是韩琦的全部著作。有人解释《安阳集》以安阳为名,显然是取其为安阳人之义,表现了韩琦对家乡的热爱。

在《宋词鉴赏辞典》中,仅存有韩琦的四首词,但韩琦却被列在“被鉴赏者”的名单之内,可见其在文化圈内的分量。韩琦在《安阳好》中写道:

安阳好,

形势魏西州。

曼衍山川环故国,

升平歌吹沸高楼。

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

乔木几春秋。

花外轩窗排远岫,

竹间门巷带长流。

风物更清幽。

词直接以安阳好奠定全文的基调,再从地理、景物、历史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安阳。多方面赞誉了安阳的美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安阳的热爱。韩琦一代名相,其词有如此高的造诣,可见他深厚的文学素养。

引退还乡养老昼锦堂

公元1068年,年事已高的三朝元老韩琦主动提出要引退还乡。虽然宋神宗极力挽留,但韩琦深知自己以逾花甲,年高力衰,难免会贻误军机大事,再三请求引退。宋神宗见他执意要走,就准韩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

回到相州后,韩琦在州衙内修建了一座楼阁,取名“昼锦堂”,作为修身养性之地。昼锦堂堂顶覆绿色琉璃瓦,堂后为忘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后为书楼和康乐园。这座雄伟秀丽、古朴幽雅的庭院是当时全国四大园林之一。

韩琦在这里安度晚年,于公元1075年病逝于相州,享年67岁。消息传出,当地百姓哭之甚恸,朝廷也辍朝三日,宋神宗特命制御碑,上书: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宋徽宗时,追封魏群王。韩琦一生,无论是在朝中为相,还是在地方任官,都尽忠竭力,孜孜不倦,为北宋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公元1702年,昼锦堂更名为昼锦书院,此后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大雅之士。清朝末期,学院又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河南省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所在地。大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王若飞等曾在这所学校从事革命工作,先后有二十余人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建国之后,该地于1958年更名为安阳市第五中学。如此一座历史园林,一把火便灰飞烟灭,着实可惜。如今,昼锦堂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并且开始动工重修。

昼锦堂中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高两米,刻于公元1065年。此碑由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礼部侍郎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琦的事迹。“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蔡襄为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的说法。《昼锦堂记碑》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为了表示对当朝重臣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将每个字单独写几十遍,择最佳者拼合,故《昼锦堂记碑》又叫“百衲碑”。碑文拓片,曾赴日本展出,备受青睐。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