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唱片
1897年:威廉·欧文来到英国开拓欧洲的留声机市场。从国家留声机公司辞职后,欧文以“留声机公司(The Gramophone Company)”为名在伦敦的塞西尔旅馆建立了自己的业务。
1898年:欧文与合伙人兼投资者特拉瓦·欧文正式注册了留声机公司,他们在5月16日将公司从塞西尔旅馆迁往梅登街31号。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在德国制造留声机、唱片及相关产品。
1899年:留声机公司购买了弗朗西斯·巴罗德的画“主人之声”(His Master's Voice),这幅画在次年一月首次出现在公司的唱片上。
1900 年:留声机公司拓展业务,将公司名改为“留声机&打字机有限公司”(the Gramophone and Typewriter Ltd,以下简称“G&T”)。
1901年:G&T从美国的约翰逊处订购了首部10英寸直径录音设备,两年后又购买了12英寸的录音设备。
1902年:G&T总部由梅登街迁往城市路21号。
1904年:公司的首张唱片――内莉·梅尔巴的录音发行,共发行了14张单面的12英寸唱片,每张售价1.50美元。
1907年:公司的第一家工厂在英国米德尔塞克斯郡的海斯动工,男高音爱德华·劳埃德为其奠基。公司恢复名称为“留声机有限公司(the Gramophone Company Ltd)”。
1908年:在新建的海斯工厂,第一张唱片开始制作,7月开始大规模生产。
1909年: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和内阁大臣劳合·乔治为1909年的政府预算录制演说。小狗尼帕(Nipper)――公司的标志物在唱片的封套上首次出现。
1910年:斯科特队长携带一部留声机和唱片进入南极探险。这部留声机而后被带回英国成为EMI公司珍贵历史档案的一部分。
1911年:留声机公司的总部由城市路迁往海斯的布利思路。
1912年:一家新的录音室在布利思路投入使用。为了防止周围的鸡叫被录入唱片,公司被迫买下了周围所有的鸡。
1921年:留声机公司在伦敦的牛津路开设了新的零售店,爱德华·埃尔加为新店揭幕。
1924年:留声机公司录制了乔治五世(1865-1936,英国国王)在温布利展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这次使用了半电子录音,使用一条导管将扩音器与录音盒相连。
1925年:基于Western电子系统的录音技术得到应用。公司用电话线连接录音设备,录制了教堂的管风琴演奏。
1926年: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获得Parlophone唱片品牌。
1931年:留声机公司与哥伦比亚留声机有限公司(The Columbia Graphophone Ltd)合并组成“电子&音乐有限公司(Electrical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留声机公司的阿尔弗雷德·克拉克成为公司的主席,哥伦比亚公司的路易斯·斯特林成为公司总经理。
爱德华·埃尔加爵士为位于伦敦Abbey路的EMI新录音室揭幕。EMI中心研究实验室的电子工程师阿兰·布卢姆莱恩发明了双声道(立体声)录音和复制的专利。
1944年:在海斯的工厂被炸弹击中,造成37人死亡,56人受伤。
1952年:EMI发行了首张33转密纹长时间播放唱片,45转的密纹唱片也同时发行。
1954年:EMI发行单声道的45转唱片。
1955年:EMI签约购买Capitol唱片公司。
1956年:EMI首次以Capitol公司的名义在英国发行唱片。
1958年:克利夫·理查德与EMI签约。EMI发行立体声LP。
1960年:拉斯·康威的唱片“统治大不列颠(Rule Britannia)”和“庄严事件(Royal Event)”在英国发行,这是EMI公司的最后一张78转唱片。EMI离开布利思路迁往伦敦曼彻斯特广场20号的EMI大楼。
1962年:EMI声明:从3月31日起,公司将终止所有78转唱片的销售。披头士乐队与Parlophone唱片公司签约,并与10月发行了首张单曲“Love Me Do"。
1965年:EMI首次以卡式录音带发行录音。
1967年:平克·弗洛依德与EMI签约。
1969年:EMI在英国全面生产录音带。
1971年:公司将名称“电子&音乐有限公司”改为“EMI有限公司(EMI Ltd)”。至于更名的理由,公司认为:第一,现在的名称已经无法涵盖公司广泛的经营领域;第二,EMI已成为公司在全球最知名的标识。
1972年:皇后乐队与EMI签约。
1973年:留声机公司更名为EMI唱片公司。
1976年:EMI唱片公司与乐队“The Sex Pistols”签约。
1978年:凯特·布什(1976年7月与EMI签约)发行个人首张单曲“Wuthering Heights”。EMI唱片英国公司因出口业绩优秀受到女王的嘉奖。
1979年:EMI购买了联合艺术家唱片集团“the United Artists Records Group”。THORN电子企业与EMI组成新公司“THORN EMI”。
艾恩·梅登与EMI签约。
1980年:约翰·列农在纽约遇刺身亡。
1982年:在离开录音室多年后,蒂纳·特纳在美国与Capitol公司签约。
1985年:EMI宣布投资CD的制作和生产,并于1986年正式开始。
1986年:EMI在斯温顿开设第一家CD工厂。
1987年:科林·索斯盖特被任命为“THORN EMI”的总经理。
1988年:吉姆·弗菲尔德成为总部设在纽约的EMI环球音乐公司的总裁。
1989年:EMI环球音乐公司购买了Chrysalis唱片公司50%的股权。SBK环球娱乐公司(SBK Entertainment World Inc)被EMI收购。克利夫·理查德在EMI发行了个人第100张专辑“The Best of Me”。
1991年:弗雷迪·默克里死于艾滋病。Chrysalis唱片公司的其余50%股权被EMI购得。
1992年:EMI获得理查德·布兰森的Virgin唱片公司。
1994年:EMI唱片英国公司第二次因出口业绩受到女王嘉奖。
1995年:鲁帕特·佩里成为EMI唱片英国和爱尔兰公司的主席以及EMI欧洲公司的总裁兼总经理。随后,他在EMI英国和爱尔兰公司的职位由吉恩-弗朗科伊斯·塞西朗接替。
1996年:THORN EMI公司在经过投票后决定股份分离,新的“EMI股份公司”(EMI Group plc)在8月19日成立,继续开展音乐制作和“HMV(主人之声)”系列唱片的业务。
代表艺人:蔡依林,孙燕姿,张惠妹
英国EMI唱片公司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世界20世纪五大唱片集团之一。1897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在全世界146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其下拥有Captial, Apple, Virigin, Parlophone, Liberty, Blue Note等唱片品牌,是英国唱片业的龙头公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流行与古典领域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初,与新成立的AOL-Warner(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华纳音乐合并,共同组成了新世纪全球最大的唱片集团。
在古典音乐领域,EMI的演绎阵容包括了BBC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指挥大师穆蒂,普列文,巴比罗利等;小提琴家梅纽因,帕尔曼等;大提琴家杜普蕾等;歌唱家卡鲁索,卡拉丝,施瓦茨科普夫等;钢琴家里帕蒂,阿什肯纳奇等;指挥大师卡拉扬,富特温格勒早年也曾与该公司合作。在流行音乐领域,EMI记载了流行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旗下拥有著名的The Beatles,Backstreet's Boys,Michael Learns To Rock,Richard Marx,Enigma,SexPistols,Beach Boys,Crowded House,Kraftwerk,Massive Attack,Kate Bush,911以及华裔小提琴家陈美,音乐剧皇后Sarah Brightman等众多著名流行音乐人,我国的著名歌星王菲,那英,林忆莲等也在该公司麾下。
提起EMI的历史,也十分耐人寻味。那是在1897年,一个叫威廉·巴里·沃恩的英国律师作为美国留声机发明人艾米利·贝林纳的全权代表前往英国设立公司销售刚刚问世没多久的留声机与唱片。1898年,他在伦敦的一家酒店签下合约,以5000英镑(也有说法是15000英镑)的资金买下了贝林纳的留声机在欧洲的专利权,并创立了一家叫Gramophone Company(留声机公司)的公司,业务内容依然是贩卖贝林纳的留声机与唱片。这家公司就设在著名的柯芬花园附近,他们的第一批生意就是向艾米利·贝林纳出口商品。很快,他们在德国的汉诺威拥有了自己的压片厂,这个场地也正是后来宝丽金的CD压片基地。此时,英国有一个画家法兰斯·布劳德画了一幅画,内容是一只叫Nipper的小狗对着爱迪生的蜡盘式唱机倾听声音。原先,他想将这幅画卖给爱迪生公司,不了遭到拒绝。1899年,这幅画被Gramophone Company慧眼独具的收购,价钱只有区区50英镑。当然,后来画家又得到了50英镑的版权费,并把原来爱迪生式的留声机改为柏林纳的盘式留声机,这样Gramophone Company便拥有了这幅画的版权His Master’s Voice(他主人的声音)。正是这幅当时很不起眼的画成为了今天全世界乐迷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EMI和RCA两家唱片公司的“狗听喇叭”商标。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说Gramophone Company以“狗听喇叭”为商标发行的第一张唱片的内容竟是唱片公司隔壁餐厅里的一名女侍的歌声。而第一个与Gramophone Company签约的艺人叫Albert Chevalier,据说他的版税少的可怜:每卖掉一打唱片才可赚一先令。1902年,一代歌王卡鲁索开始与Gramophone Company签约合作,版税可观了许多,但其数字在今天看来肯定也会让人笑掉大牙的。1909年, Gramophone Company 开始以“狗听喇叭”商标正式出版唱片;1910年,“狗听喇叭”商标完全取代了Gramophone。不久,于1900年成立的Columbia Phonograph(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便成了Gramophone Company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三十年,直到1931年,两家唱片公司决定强强联手,合并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简称EMI。从此将英国的唱片工业带入了新的境界。短短几年功夫,EMI就在全世界19个国家成立了分公司,而且还包括中国。那是EMI所收购的法国Pathe-Marconi唱片公司二十年代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录制过很多的中文流行歌曲,极为深入人心,当年如雷贯耳的周旋,胡蝶,聂耳,冼星海等昔日巨星和进步音乐家无不云集EMI。现在EMI在中国之所以称作“百代”,也是因为这家法国公司Pathe的音译。而且直到今天,位于上海衡山路上的中唱上海公司,其前身就是EMI当年在中国设立的这个分支机构。言归正传,EMI在全世界共设立了50座工厂,一举成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唱片公司。1937年,指挥大师富特温格勒开始与EMI合作。此后,除了同在英伦的Decca,德国的DG,美国的Victor(RCA)和CBS之外,世界录音工业几乎全部掌握在EMI手中。二次大战后,EMI仍居唱片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1955年,EMI收购了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并于1957年在英国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在50年代,EMI幸运的拥有一位唱片制作的矿世奇才瓦尔特·李格。这位伟大的制作人也是著名女高音施瓦茨·科普芙的丈夫。由于李格的高品位,使得EMI在这个年代留下许多价值绝伦的优秀唱片,他甚至一手捧红了当年因纳粹嫌疑而倍受调查的卡拉扬,使之渡过危难时期,一举成为欧洲乐坛的盟主。在60年代,EMI又培养出一对制作,录音的最佳排档: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这两个人配合上那时与Decca唱片公司合租的著名录音场地Kingsway Hall,为唱片迷留下了不少杰出的录音。那些具备天碟音效的唱片至今仍是发烧友收藏的目标。除此之外,当时全世界最出名的音乐家几乎都被网络在EMI的旗下,从卡拉扬,克伦贝勒到卡拉丝,The beatles等。
EMI录制的唱片一直以其专精的音乐路线直指艺术尖断,在音乐价值的含金量上,几乎一致公认。只要“专业对口”,无论是学院里的老教授,抑或是街边前卫的摇滚迷都会对EMI的唱片竖起大拇指。也许正是因为EMI的唱片音乐太棒了,这家最早投身录音工业的公司,对于录音品质的要求显得并不怎嬷在乎。也许在他们眼里,纯粹的以发烧录音去标榜唱片,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商业做法,对于伟大的音乐,十分小儿科。在50年代,EMI是最慢接受立体声录音的大唱片公司,相对于大胆创新的美国同行RCA和Mercury,以及英国的竞争对手Decca,EMI对于新科技的迟钝反映尽现英国贵族式的严谨和保守。60年代,EMI“黄金组合” 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总算为发烧友带来了一点点喜悦,他们炮制的唱片拥有一流的音色和绝佳的平衡度,不过比起RCA,Mercury和Decca的制作,似乎仍缺少音场无限深阔,动态无限庞大的Hi-Fi立体感。这些唱片宜细细品味,却没有让人顺时排案惊奇的烧爆效果。比起RCA的“Living Stereo”,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或Decca的“FFRR”,“FFSS”来,“双克里斯朵夫”所录制的天碟在数量上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没成多少气候。
倒是1955年被EMI收购的美国Capital唱片公司可以勉强为EMI挽回一些面子。 Capital唱片公司成立于1942年,最初在流行和爵士领域名气响亮,1949年他们以“Full Dimensional Sound”为口号投入古典LP的制作,曾经发行过一些音效不错的单声道唱片。 Capital对于立体声录音的接受程度似乎比EMI要快得多,1956年他们在加洲为喜欢录音新技术的指挥大师斯托柯夫斯基录下了一些立体声录音,效果烧爆,名声大噪。此后,史坦博格,米尔斯坦,林斯朵夫,拉宾等名家将Capital的招牌烘托起来。到了1959年,Capital的总资产暴涨到8500万英镑,奠定了他们在美国唱片业中的地位。要知道,EMI当年以300万英镑买下Capital时,总裁Lock Wood还被董事会批评买亏了,现在看来,多亏Lock Wood有远见,才没有使EMI在TAS发烧天碟榜上全军覆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Capital当年的录音器材,你会发现它们几乎就是RCA录音室的翻版:Neumann U-47,M-49/50麦克风;Ampex 300 1/2英寸录音座,一件件都是黄金录音年代创造靓声录音的标准装备。然而在录音风格的塑造上,Capital似乎又和Mercury有点相似。他们的唱片都有音场向前的表现,木管色彩鲜明,铜管的动态冲击力惊人。只是的弦乐部分倾向于温暖浓厚的音色,较深的音场表现据说比Mercury略胜一筹。
40多年后的今天,EMI以将Capital当年的这批原版母带挖出来重新制成CD,满足新时代无缘享受LP的发烧友。EMI再版的这批“Full Dimensional Sound”CD,对当年Capital录音时的麦克风架设详加说明。尽20张CD中包括有在TAS棒单上大放光彩的斯托克夫斯基的珍贵名盘。这位 “以音乐为手段,音响为目的” 的管弦乐大玩家,在Capital的这套唱片中尽现与众不同的音乐观,高贵庄严,平顺滑爽的音响美学以及震撼感官的魅力几乎可令全体发烧友拜服在地。
除了Capital,来自日本的“东芝EMI(TOSHIBA-EMI)”的一系列唱片制作均可引起发烧友的重视。“东芝EMI”的这批以2088为型号的CD唱片动用了20Bit/88。2KHz数码科技重整模拟录音时代的古典名盘,动态,细节均较普通CD高出一筹。原先EMI大部分录音中不太讨人喜欢的音色干,音场窄,堂音少的弱点在这批日本版的2088系列中大有改观。2001年,东芝EMI全新推出的“20世纪伟大大提琴家历史录音重制”系列再一次让全世界对其刮目相看!
在流行音乐发面,EMI拥有Hi-Fi史上尚堪称奇迹的发烧名盘 平克·弗络伊德的《月之阴暗面》,这张唱片在发烧榜单上差不多生了根!此外,学士合唱团,国王合唱团,WorldMusic团体阿迪马斯等在EMI留下的不朽录音也值得发烧友珍藏。
在70年代后,大大小小的唱片厂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带来了一次次市场的重新分配和巨大冲击。EMI无疑已经无法独揽天下,但仍是唱片业不可忽视的巨人。1980年(也有说法是1976年)EMI与英国电机名厂索恩合并,改称“索恩-EMI公司”,顿显活力,规模倍增。1982年,与东芝公司合作在日本推出第一张CD唱片;1985年,EMI成立了自己的CD压片厂,目前已经增至七个;1990年,成立欧洲发货中心,统筹全球古典唱片的配销。1991年3月,EMI创立的专门的古典音乐厂牌;1992年废除了原来的“Angle(天使)”和“狗听喇叭”商标,改以新的EMI Classics商标;同年投入数亿英镑巨资购入英国Virigin唱片公司。1996年6月,EMI宣布脱离索恩-EMI公司。
在资深发烧友心中,EMI永远是经典的代名词。他们囊括了本世纪前叶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家,以及当时三分之二的优秀录音曲目。在战后也集结了当时控制整个音乐时代命脉的老中青三代乐坛精英,是唱片工业的一代盟主。与宝丽金·环球唱片集团其下的DG,Decca,Philips等唱片公司一样,EMI近年来出版发行了不少的“超薄小双张”比如“强音系列”,“红线系列”等都非常超值。1997年,EMI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旦,出版了11张珍贵的精选唱片。1999年,EMI又全新推出了“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原音)”系列唱片,采用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最先进的ART母带处理科技,将自己早年各个时期的历史名盘再版成24Bit/96KHz格式的CD。尽管近年来随着前辈音乐大师们一位位的谢逝,以及包装和制作手段与对手相比较已显颇为保守,EMI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对于一个想找到最好音乐的人而言,EMI淡薄的商业味正好昭示出:这是一家只卖音乐的公司,货真价实!
EMI在中国的历史
19世纪90年代,留声机开始在欧美等国投入应用。与此同时,唱片也很快传入中国。1897年,位于南京路上的英商谋得利洋行最先将蜡筒留声机和圆柱形蜡筒唱片引进上海。这种可以留住声音的机器被上海人叫作留声机,会自己唱歌的盘片则被称作唱片。由于谋得利的最先引进之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唱片被统称为“谋得利唱片”,犹如报纸当时在上海滩上被统称为“申报纸”一样。
当时进口的唱片内容多为外国音乐,一般人难以听懂,洋商们便想法迎合中国老百姓的喜好。20世纪初,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设摊收费播放《洋人大笑》唱片,其广告语为:“十文钱即可听一次洋人大笑,使你忍俊不禁,为之捧腹。凡听而不笑者,分文不取。”这张片长2分32秒,以各种笑声组合起来的唱片在当时大受欢迎,销路奇畅,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们还把这张《洋人大笑》作为传入中国的第一代唱片。
“鸡犬之争”
这以后,洋商们开始在上海生产唱片,他们一般在中国进行录音,然后送往国外,制成唱片,再运回中国销售。如1904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京剧艺人孙菊仙的《捉放曹》等唱片就是如此,这已被视为中国唱片事业开始起步的象征。
最早在中国设厂生产销售唱片的是法国百代公司和英国留声机公司。百代公司于1908年在上海南阳桥(今西藏南路)附近租房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由乐浜生经营,其唱片商标为一只报晓的雄鸡。几年后,因经营得法,乐浜生大发横财,百代公司遂于1915年左右,在上海徐家汇谨记桥徐家汇路(今衡山路)1434号购得地皮,成立唱片制造公司,从此开始了中国的唱片制造业。英国留声机公司成立于1898年,第二年,公司老板以100英镑买下弗郎西斯·巴劳德所画的“小狗听留声机”及其版权。因此画名为“HisMaster’sVoice”(主人的声音,简称为“HMV”),所以该公司以后便称为HMV公司。几乎和“百代”同时,“HMV”开始在中国录音生产唱片,和“百代”形成激烈的唱片业竞争。因两家公司的唱片商标分别为“雄鸡报晓”和“狗听喇叭”,故这场商业竞争被报界戏称为“鸡犬之争”。
“大中华”、“新月”和“长城”
20世纪20年代后,上海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唱片的销售也进入黄金时期,报刊上几乎每天都有各家唱片公司的广告在争奇斗艳。除百代和胜利(HMV)外,高亭、蓓开、歌林、宝塔等各国著名唱片公司纷纷在上海设厂开店,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唱机唱片厂也萌始于这一时期。
1917年,孙中山邀请日本人铿尾庆到上海创办唱片厂,中日合资的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遂在虹口大连路设厂开业,商标为“双鹦鹉”。“大中华”生产的唱片用不同颜色的片芯纸来区别唱片种类:红色为京剧,绿色为歌曲,蓝色为地方戏曲。1924年,它还曾为孙中山先生灌制了几张演讲唱片,这是“大中华”历史上最光彩的一页。1927年,“大中华”收回日资,改由中国人自主经营,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家真正的中国唱片厂。
新月留声机唱片公司是当时上海另一家有影响的国产唱片公司,“华商资本,华人制造”是它大力宣扬的口号。
“新月”成立于1930年,主要成员大多为粤人,它除了录制大量广东音乐外,还为中国初期的电影音乐贡献了一份力量。1930年问世的中国第一部配音有声片《野草闲花》所用的唱片,即是由“新月”录制的。这张由孙瑜作词,金焰和阮玲玉演唱的唱片,是中国电影歌曲的开山之作,已成为中国电影筚路蓝缕、耕耘发展的珍贵记录。
“新月”以录制电影音乐而自豪,“长城”则为录制中国京剧而骄傲。1931年6月,上海闻人杜月笙的杜氏祠堂落成,全国京剧名伶云集上海,其中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合演的《五花洞》是杜祠堂会中最精彩的节目。堂会结束后,长城唱片公司灵机一动,由上海著名剧评家、梅花馆主郑子褒出面,邀求四大名旦共灌《五花洞》唱片一张。经过重重磨难,由四大名旦合作的《五花洞》终于1932年1月11日晚间灌录成功。很长时间里,长城唱片公司一直以此片为豪,大作广告,其广告语是:“空前绝后千古不朽之佳作”。确实,京剧史上4位大师虽曾有多次同台演出,而他们精诚合作保留的声乐资料却仅此一份,它录下了四大名旦艺术高峰时期的唱腔,堪称弥足珍贵。
龙头还是“百代”
竞争虽然激烈,然稳占唱片行业龙头地位的还是非“百代”莫属。百代在20世纪30年代的宣传口号是:“当代名歌全归百代,影坛俊杰尽是一家”,这充分表现了百代当年的霸气,而百代也确实骄傲地做到了这一点。当时百代出版的唱片种类最多,包括曲艺、戏曲、器乐曲及歌曲等,其中尤以国语流行歌曲数量最多,也最为人津津乐道。整个30年代,百代囊括了流行音乐唱片70%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最佳的创作和编曲人材,并聘用了水平极高的白俄乐队伴奏。
当时的百代场面极阔,著名歌星有自己的录音室,作曲家有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均陈设有钢琴。流行歌坛最负盛名的歌星,如周璇、白虹、姚莉和李香兰等,均隶属于百代旗下;而红透半边天的影坛明星,如胡蝶、阮玲玉等也都纷纷为百代一展歌喉。打开当时的报刊,几乎每天都可看到百代的大幅广告,而沪上的一些广播电台,也都时时刻刻在播放百代的唱片。百代确确实实称得上是当时唱片业的大哥大。
造就了明星
唱片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很多明星,并拓宽了他们事业发展的道路。早期的流行歌曲多出自歌舞团的表演节目,如《毛毛雨》、《桃花江》、《可怜的秋香》等,热门的歌舞演员,像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等,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代的唱片明星。她们“歌而优则演”,后来纷纷涉足影坛,成为风云一时的影界红星。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一些重要歌星,如白虹、龚秋霞、白光等,也都依循这一途径而成名。
与此同时,一些电影明星虽然在歌唱造诣上并不尽如人意,但依仗其骄人的声望和号召力,也纷纷成为各唱片公司网罗的对象,胡蝶、阮玲玉、徐来、陈云裳、李丽华、金焰、赵丹、梅熹等一批影坛红星都灌录过唱片,并各有自己的“上榜歌曲”,如金焰的《大路歌》,赵丹的《春天里》等。
此外,由于当时的一些电影选用了一些正统的声乐家来演唱插曲,如郎毓秀演唱的《天伦歌》,盛家伦演唱的《夜半歌声》等,这种举措促进了流行歌曲的“文艺化”,并使这些学院派出生的音乐家也成了“唱片明星”。
唱片的影响在这几股势力的推动下日趋广大,并在各个层次的听众中找到了知音。当时,霞飞路(今淮海路)上由白俄开设的唱片店,场地宽敞,片源丰富,是音乐爱好者频频光顾的圣地。
惬意的场景
我们在老电影和老照片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惬意的场景:一对夫妇旁边依偎着一双儿女,全家满脸幸福地在听着从哥伦比亚钻石唱机或宝芳公司的花壳手摇唱机里传出的美妙音乐。虽然,每放一张唱片就得摇手柄上发条,再换唱针。每分钟78转的唱片,每放一面最多二三分钟就要停机翻身。尽管如此麻烦,但上海人素来喜欢赶时髦,职员以上的家庭,还是会咬咬牙买上一个,小心翼翼地伺候着。那绝对是家里的超贵重物品,小孩子是不准随便触摸的。其实,上述这些唱机还是普通型的,高档的豪华型唱机只能出现在有钱人家的客厅里,那往往是集唱机和收音于一身,尺寸硕大,落地造型,上机下柜,华丽非凡,当然,价格也十分惊人。
唱机唱片虽非大众之物,但对大众的影响却不可小觑。一台唱机,聆听的对象绝非仅仅只是一个家庭,亲戚、朋友、邻居、同学都可能受到恩泽。我们从现在的一些怀旧文章中常常可以会心地读到这样的情节:一帮年轻人如何偷偷聚到同学或朋友的一间小屋里,倾听着那神奇木匣里传出的美妙乐音。那种刺激神秘的情景,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往往会刻上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在几十年后,还会时时想起那间小屋,那个硕大的喇叭,那唱针划在唱片上的沙沙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