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拙政

拙政,典故称谓,是苏州“拙政园”名称的由来。拙政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与北京牙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中称另四大名园。

拙政之由来。拙政园,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它第一位主人是当朝御史王献臣,是一位直言敢谏,不讨皇帝欢心而辞官返乡的官员,不满朝廷,远离皇宫,为此园取名“拙政”,是取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自己归隐田园,自耕自食,不失为笨拙人的处世之道。长期隐居此园。

【拙政园(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中国古代江南名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

●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

●1509年(明正德四年),由王献臣所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讬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有“池广林茂”之野趣。并存文氏之“图”“记”“咏”传世。

●1631年(崇祯四年),王心一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陶渊明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购得此园。

●1662年,拙政园充公。

●1738年(乾隆三年),蒋棨接手此园。

●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1877年(光绪三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

●最初设计——根据明朝画家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开始建造时,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地质松软,而且湿气很重。文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31个景点。诗画中隐喻套进视觉层次。

●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