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尾鱼

【名称】矛尾鱼
【学名】Latimeria chalumnae
【别称】拉蒂迈鱼(Latimaria)
【科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
腔棘鱼目(Coelacanthiformes)
矛尾鱼科(Latimeira chalumnae Smith)
【分布区域】南部非洲东南沿海

【形态特征】体粗大,延长,长约1.5~2米,最重1尾有95公斤,体长1.8米,蓝色。下颌下部具有两大骨板,有颈板。体被大圆鳞。背鳍2个,偶鳍长,并具有肉叶,外有鳞片,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有八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矛尾鱼的这种奇特行为,为陆生动物的四肢由鳍演变而来的理论提供了较有力的证据。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故称矛尾鱼。卵胎生。曾解剖了一条全长1.6m,捕捞时出水重量为65kg的雌性矛尾鱼,发现在它的右侧输卵管内有5条平均30cm长的带卵黄囊的幼鱼,证明了它是卵胎生的。口内有齿,肉食性。栖息在200~400米的深海中。能用鳔呼吸。

【生存现状】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矛尾鱼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一且离开这黑暗、低温的环境,它就不能生活很久。在200米以下的深海区域,一片漆黑,眼睛自然就失去了作用。它平常吃小鱼,靠感受器捕食。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
在矛尾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它们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矛尾鱼还有一点不同于其他鱼的特征。普通鱼的脑重占身体的0.1%~1%,而矛尾鱼不到0.01%,但脑中高分子蛋白却多于其他鱼,而且矛尾鱼有内鼻孔的雏形,这也是鱼类上陆进化的证明。
最奇怪的是它的鳍,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尾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特别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矛尾鱼的鳍已经在向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转化了,而鳍中的管状骨骼正是它们登陆所必须的“支撑架”。我们可以幻想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因种种原因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水体在逐渐减少、干涸,鱼类的生命受到了空前的威胁,一些勇敢者们尝试着离水登岸,虽然无数的鱼类前赴后继地倒下了,但一部分总鳍鱼还是挥动着还不太协调的鳍,顽强地向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的地方走去。它们生存了下来,成为了两栖类的祖先。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更深处的海洋,繁衍生息了下来,即我们发现的矛尾鱼。矛尾鱼的身上所具有的从鱼鳍产生肌肉、骨骼并向四肢转变的特点,为陆地上的生物是从水里进化的理论提供了活的佐证。

近两年,矛尾鱼的数量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当地渔民在沿岸附近海域捕鱼时误将矛尾鱼钩住。其实,矛尾鱼根本无法食用,它散发浓重的鱼油气味不仅令人倒胃,吃了还会引起胃病。渔民们讲,矛尾鱼惟一有用的东西就是坚硬的鳞片,可以取代日常生活中的砂纸。
其同族早已灭绝,惟有它幸存至今,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对研究生物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 “活化石”之称。

【发现故事】1938年12月22日,在印度洋南非沿岸东伦敦西部约70米深的海区,捕鱼船长亨德里克·古森偶然捕到一条从未见过的鱼。这条鱼形状像古代的总鳍鱼,长1·5米,重58公斤,身体浑圆,在尾鳍末端有分离的小叶,整个尾鳍形成非常奇特的矛状三叶形,所以定名为矛尾鱼,。
在这以前,人们曾认为这种鱼类在六千万年前就绝灭了,矛尾鱼因此身价倍增。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研究这条矛尾鱼,并立即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给他一条矛尾鱼,将得到100镑的奖金。遗憾的是,詹姆斯足足等了14年,到1952年才得到第二件矛尾鱼标本。
1954年11月12日,在安朱安岛附近莫桑比给海峡深255米的海水中,船员们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奇怪的鱼。它的外表既像鲑鱼,又像鲤鱼和鲫鱼,可它的个头很大,有1.3米长,52千克重;全身呈暗绿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形体粗壮,肌肉肥厚,下颌方形,长有牙齿,身披一层铁甲般的圆鳞,有8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船员们惊讶不已,把这条怪鱼带回陆地,虽然鱼在离水十几个小时后死亡,但科学工作者还是马上辨认出了这罕见而珍贵的动物——矛尾鱼。
真正捉到的第一条矛尾鱼是在东非沿海。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涅尼雷”号渔船的渔民们像往常一样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鲁麻河入海口处捕捞,渔民们不仅收获颇丰,还捕捉到一条奇鱼让大家兴奋不已。这条闻所未闻的怪鱼全身上的鱼鳞似铁甲,尾鳍似短矛,不知什么来头,就有人戏称它为“大海蜥蝎”。4个小时过去了,躺在甲板上的怪鱼毫无异样,用手一动,它竟愤怒地把牙咬得喀嚓作响,以示抗议,样子有些吓人。“涅尼雷”号抵达南非东伦敦港,年轻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娜汀梅·拉蒂迈女士闻讯赶来,将这条1.5米长,57千克重的怪鱼运回博物馆,给它拍照、绘图,将其制成了标本。

1939年1月正在英国度假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正是拉蒂迈女士。拿着信中夹带的速写图,史密斯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疾风震撼的感受,使人颤栗不安,并且眩晕,兴奋之情不可言表。根据化石测定,矛尾鱼4亿年前生活在淡水域里,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捕获矛尾鱼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全球各界的注目,引发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同时,史密斯教授亲自在报纸上刊登启事:重金悬赏捕捉第二条活的矛尾鱼。
从捕捞上第一条矛尾鱼以来,迄今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捞上至少80多条矛尾鱼。一般说来,这种鱼是靠钓上来的。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矛尾鱼的标本。
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
脊椎动物,鱼纲,矛尾鱼科。过去一直认为早在50万年前已灭绝的硬骨鱼类。1938年12月22日首次发现于非洲东南海岸,1952年后,又陆续在非洲东南部海洋中捕获到80多尾。为总鳍鱼类中至今尚生存的唯一鱼类,现认为是“活化石”(化石首先出现在泥盆纪)。

体粗大,延长,长约1.5~2米,最重1尾有95公斤,体长1.8米,蓝色。下颌下部具有两大骨板,有颈板。体被大圆鳞。背鳍2个,偶鳍长,并具有肉叶,外有鳞片,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故称矛尾鱼。卵胎生。口内有齿,肉食性。栖息在200~400米的深海中。能用鳔呼吸。于1972年,第1次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发现了象柑桔大小的矛尾鱼卵,呈红色。矛尾鱼是研究鱼类进化史的极其珍贵标本。英国鱼类学家史密斯鉴定矛尾鱼是3.5亿年前总鳍鱼类的唯一代表动物,为了纪念首次发现者拉蒂迈女士,当时史密斯即将它命名为“拉蒂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