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惦斐

钟惦裴(1919~1987)原名钟永发,四川(今重庆)江津人。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1950年起从事影评活动。在1956年底《文汇报》发起的“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讨论中,以《文艺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著名的《电影的锣鼓》一文,并因此罹难,被错误定为“右派”。1978年之后重返文艺评论界。主要著作有电影论文集《陆沉集》和《起搏书》、《电影策》等。
活动年谱
钟惦斐,1919年10月生于四川省江津市,早在二十年代这里就经常放映外国默片和我国早期的无声影片。钟惦斐在孩提时代就曾接受过电影艺术的熏陶,上学期间他对图画、音乐、手工等课程孜孜不倦,15岁被迫中断学业后,他在文庙里“民众图书馆”里消磨时日,此时他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1936年赴成都,学做文章,画广告画和设计刊头之类,1937年3月,参加重庆救国会;1937年11月他来到延安,1938年他从抗日军政大军毕业后又考进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负美术理论教学工作,1949年随中共中央华北局进入北京,参与筹建文化部艺术局,次年开始从事影评活动,1952年调至中央宣传部,以《<无罪的人>为什么不是消极影片?》引起文艺界及观众注目,从此发表多篇影评。1957年他的文章《电影的锣鼓》名噪一时,这一时期出版文集《陆沉集》。
文革后,1979年钟惦斐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书记处书记,这一时期这又将大量文章结集成书。撰写100余万字理论、评论和美学论文,培养、扶持影评新人。
钟惦斐虽为电影评论家,但又精通美术,戏剧,文学,音乐等,他从多种艺术规律中注意到比较艺术学,提出电影应该是电影,电影应该和戏剧“离婚”。大力呼吁应熟练掌握电影语言,进一步加强电影的特征。这些都在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文章对作品分析深入开掘旁征博引,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文艺观和美学体系。他年逾花甲,重疾在身仍伏案笔耕。1987年,不幸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