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中国科学院。1962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6年建立)合并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职人员1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员62人,分属于25个民族成份。现有高级研究人员74人。现任所长为郝时远研究员。

该所系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以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民族学、人类学为平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开展民族历史、语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字、文献和国际问题等学科和诸多专业方向的研究。

下设民族理论、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影视人类学、民族古文献、南方民族语言、北方民族语言、经济与社会发展、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世界民族11个研究室;设图书馆和网络信息中心。主办《民族研究》、《民族语文》、《世界民族》杂志,编辑出版《中国民族研究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西夏文化、海外华人、蒙古学和藏族历史文化5个院属研究中心依托于该所。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设在该所,并管理中国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学、中国世界民族、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语言、中国民族古文字、中国突厥语等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学术成果:

建所40多年来,完成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社会历史和语言调查,编写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部分著作;完成了于1993年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第一期)等重大项目,编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出版专著500余种,译著100余种,资料集、论文集300余种,工具书100余种,公开发表论文3000余篇,拍摄民族学人类学影视片70余部(集)。

该所与美、加、日、俄、德、法等20余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有关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和关系,并合作出版《世界的书面语?中国卷》(中、英文版)等学术著作。

课题研究:

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视野中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理论研究》等;承担院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第二期)》、《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中国民族多媒体信息系统》、《20世纪中国民族问题报告》、《20世纪世界民族问题报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历代边政通论》、《蒙古秘史研究》、《汉藏语声调及发声的声学研究》、《台湾的原住民问题与“台独”研究》等。

教育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设在该所,在民族学、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语言等专业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培养博士生、硕士生80余人。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历任所长:

历任所长有包尔汉、刘春、云北峰、牙含章、照那斯图、杜荣坤。

现任所长为郝时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