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镇
湖北省石首市高陵镇乡镇概述
石首市高陵镇是1997年撤乡迁址建立的新镇,版图面积82平方公里,辖公主桥、高陵岗、月堤拐、官山垱、枯林桥、周家湖、三兴公、石安、徐家岗、多子桥、长港、杨同嘴、固城湖、王家岗、晏家港、栗林嘴、谭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车墩、流合垸、三字岗、黄陵公、谭家园艺场、何家园艺场。镇政府驻高陵22个村,2个居委会,2005年总人口3.5万人。

原名茅草街,1966年改名四新街乡,1980年恢复原名。1997年,茅草街乡撤乡建镇,并更名为高陵镇。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湘鄂两省三县(市)(石首、公安、安乡)的交界部位,距石首市城区9公里,北通荆宜(207),南接岳阳(107、318),交通便利,是“明有贤相,史称三杨”之一的明朝英武殿大学士杨溥的故地,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区。
该镇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信息畅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诸多优势的基础上,三大战略一起抓,2005年以来,该镇以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月影纯水和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以统筹城乡发展,活跃二、三产业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富镇、明星城镇四大城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该镇盛产粮、棉、油、瓜果、蔬菜、资源丰富。工业生产以建筑防水和月影纯水为龙头,截至2005年,建起了系列化工企业,生产化工系列产品20多个。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月影纯水和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3]
农村建设
石首市高陵镇“三个机制”促示范村创建
一是建立督导机制。为促进示范村创建工作,该镇专门成立了示范村创建工作督导小组,重点督导崖前、高陵、王疃、马格庄等6个村的创建情况,落实专人调度示范村创建活动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面上的工作。截至2005年,6个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6000元,新农合参保率超过90%,主要街道硬化率超过90%,自来水到户率超过92%。
二是建立推进机制。根据各星级示范村的情况,以创建标准为依据,通过采取“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层层带动方式,推进星级示范村建设再上新水平。截至2005年,该镇组织了5次由各村支部书记参加的观摩活动,以点带面,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全镇初步形成了一般村庄争创示范村、三星级村庄追赶四星级标准、四星级村庄力争达到五星级标准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该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星级示范村创建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包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考核奖惩制度,规定因各种原因未通过市、区、镇考评组考评的,取消该村一切评先树优资格。对通过市、区、镇考评组考评的村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乡镇发展
石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会议以后,该镇将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建立服务网络,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关键环节,出实招求实效,工作有力扎实。
建立健全工作网络。该镇成立了由镇委副书记张凡喜为组长,副镇长龙飞、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田源芳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田源芳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也相应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民政、计生工作的副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全体支、村委成员参加的工作专班。
该镇狠抓工作关键环节。一是创建一个基地。该镇转变工作思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工作载体,在原教委办公地点,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通过这一新生的“基地”把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二是开展两个培训。即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采取“企业订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一方面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市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三是把握三个重点。即零转移农户、特困农户、欲外出打工无门路农户。四是狠抓四个落实。人力落实:镇村两级组建工作专班24个124人;物力落实: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并能上网查询劳务相关信息;在政府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农民工服务窗口;工作经费落实:镇工作专班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同时镇政府还拿出2万元作为特困家庭外出务工的周转金,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任务落实。镇委镇政府明确提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全镇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工作考评,任务层层分解到人,与镇村干部工资挂钩,年终结硬账。五是做实五个服务。广泛宣传外地用工信息、积极组织劳动力有序输出、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特困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服务。
进展顺利初见成效。该镇已基本完成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截至2009初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786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268人。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已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共256人。
劳动保障
该镇为了进一步夯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基础,镇委镇政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创建工作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了劳动保障服务所。
镇委书记、镇长夏羚翔亲自过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服务平台建设,主持党委会议作出了加强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建设的决定。他们坚持一个平台、两个保证、三个原则、五个有,全力建设高标准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一个平台,就是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两个保证,就是领导保证、资金保证。三个原则,分别是城乡兼顾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与承受能力相兼顾原则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五个有是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固定的工作班子、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规定的办公设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他们将劳动保障服务所迁移到新装修的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加强了人员配备,配置了计算机等设备,达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该镇委镇政府明确了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工作职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该镇街道居委会和各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为有求职要求的城镇失业人员和有转移要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随时掌握全镇劳动力资源状况和从业状况,协助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二、搞好该镇、村、街道居委会企业及辖区民营企业劳动用工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负责促进该镇就业的各项工作。收集、传递各类用人信息;为求职人员办理求职登记,介绍用人信息。
四、组织该镇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至培训机构培训。做好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
五、协助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障服务。
六、完成镇政府和市劳动保障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教育文化
石首市高陵镇初级中学1969年创办,始定名为“四新小学中学部”,1975年小学、中学分设,定名为“石首县四新中学”(初、高中混办、1981年撤高中),后因行政区划更名,曾经更名为石首市团山区茅草街初级中学、石首县团山区中学、石首县茅草街乡初级中学,原址茅草街街道北端,是荆州市一所重点初级中学。1997年起使用“石首市高陵镇初级中学”名称,1998年,学校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学校与晏家巷职业中学合并实现整体搬迁,迁址高陵岗开发区,属于湖北省98灾后重建项目学校。到2009年,学校有占地面积5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00平方米,拥有宽敞明亮的四层教学楼一幢,功能齐全的四层综合楼一幢,舒适洁净的四层学生公寓楼一幢,豪华气派的多功能餐厅一幢,雄伟挺拨的六层教工宿舍楼一幢,400米的环形跑道,三个标准的水泥篮球场和水泥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三区”严格分设各类设施基本配套,拥有固定资产约一千二百万元,文化建设品味高,育人环境氛围好。2009年,学校开设2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193人,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任命在职干部9人,党员16人,具有大学专科和专科以上学历的66人,学历合格率93%以上。荆州市骨干教师2人,石首市骨干教师5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2人。下辖村
下辖村[4]
高陵岗村
月堤拐村
官山当村
杨桐嘴村
固城湖村
王家岗村
晏家巷村
谭家洲村
黄陵公村
瞿家湖村
拓林桥村
周家湖村
三兴公村
石安村
茅草街村
粟林嘴村
徐家岗村
多子桥村
长港村
牛车墩村
流合垸村
三字岗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
总人口
34580
男
17877
女
16703
家庭户户数
9105
家庭户总人口(总)
33614
家庭户男
17357
家庭户女
16257
0-14岁(总)
7602
0-14岁男
3905
0-14岁女
3697
15-64岁(总)
24903
15-64岁男
13039
15-64岁女
11864
65岁及以上(总)
2075
65岁及以上男
933
65岁及以上女
114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4276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乡镇概况
牟平区高陵镇位于牟平区中部,牟平区内最大水库位

于镇驻地南侧。牟(平)乳(山)、牟(平)海(阳)、文(登)朱(桥)公路纵横贯镇境,交通十分方便。
据烟台市牟平区网络宣传办公室网站显示[9],该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53.61平方公里,人均耕地2.25亩。3.6万人口,辖56个自然村,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牟平区域中心镇。镇驻地拥有全区最大的中型水库-高陵水库,库容达6700万方半丘半泊。该镇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花生,盛产苹果。
该镇拥有两个中外合资企业,有纺织、建筑安装、黄金采选、化工等镇村和私营企业。
2004年,该镇生产总值2.5亿元,出口创汇444万美元。有卫生院1处,农村医疗点68个,有高中2所。中小学7所。境内有院格庄温泉疗养中心。[6]
历史变迁
明末,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此建村,村址位于著名的南北长20多华里的高陵行之南,得名高陵。1984年以驻地村命名,并由公社改镇。2002年,牟平区划调整,原院格庄镇成建制并入。
镇辖村
院格庄、王官庄、沐浴、崖前、马格庄、北格庄、于家汤、夹河、郑家庄、后山、初家汤、巫山庄、李庄、周格庄、朱唐夼、要捷、高陵、唐家夼、西洼、曲家疃、祝家疃 、 郭家、后沟、南辛峪、王疃、杜家疃、瓦屋屯、沙巷子、店村、屯地沟、于家疃、徐村、集后、邹家埠、西屯车夼、东屯车夼、下雨村、后夼、薛家、李家、磨山、棉花洲、双山埠、双山寨、大张家夼、小张家夼、双山屯、玉河庄、黄家营、马家疃、阎庄、姜疃、孙家沟、侯家庄、后品、碾子头、刘庄、范家庄、上王格庄(杨家里夼) 、 下潘格庄、马庄、苏家口、东夼、潘家屯(杜家庵) 、 上潘家庄(西夼、里门夼、五泥沟)、 下夼、槐树庄、溪山后、鲍家泊、峰山庄、里二地、冰流旺[2]
发展规划
2009年以来,该镇作为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按照“发展提升种养业,努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强镇”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对两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资30万元对5个水质不达标村进行饮水安全工程改造;完成镇内唯一未硬化镇级公路高祝线硬化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两个土地整理项目,3个村开展了综合治理工程,15个村开展危房改造工作,新上16个村卫生清扫队,新增村内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完成2000亩造林任务,新上沼气池20个,80个阳光大棚沼气池。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100万元启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确定两个村1000亩土地为镇级果树种植示范区;投资200万元,启动一期瓦屋屯蔬菜基地建设,在已有42个冬暖大棚的基础上,再发展大棚80个,把“凤泉”牌无公害蔬菜进一步做大做强。截至2009年7月,闫庄千亩樱桃生产基地已建成200亩,完成上王格庄村千亩巴梨基地建设工作,唐家夼千亩唐桃基地已建成600亩,并申请了“唐桃”品牌。分别建成“荣华集团天华饲养公司第10种鸡场”、 “仙坛集团第15种鸡场”,出台养殖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肉食鸡养殖,两个种鸡场年可提供雏鸡1900万只,年可满足610个大棚的需要,已建成养鸡大棚近300个。
三、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资114万元,加快推进1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投资40万元,完成36个村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投资180万元完成25个村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和体育健身器材配备,截至2009年7月,已建成6个文体活动广场。投资80万元对该镇医院病房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房间44间,改建面积1000平方米,改善全镇人民就医环境。[1]
下辖村
下辖村[7]
高陵村
沐浴村
王官庄村
崖前村
于家汤村
巫山庄村
郑山庄村
后山村
初家汤村
夹河村
李庄村
院格庄村
马格庄村
北格庄村
朱唐夼村
要捷村
周格庄村
西洼村
曲家疃村
祝家疃村
唐家夼村
后沟村
南辛峪村
店村村
沙巷子村
郭家村
徐村村
屯地沟村
于家疃村
王疃村
杜家疃村
瓦屋屯村
下雨村
集后村
邹家埠村
东屯车夼村
西屯车夼村
薛家村
李家村
磨山村
下夼村
后夼村
棉花洲村
槐树庄村
玉河庄村
里二地村
冰流旺村
上潘家庄村
下潘格庄村
鲍家泊村
峰山庄村
后岩村
双山屯村
双山寨村
双山埠村
侯家庄村
范家庄村
苏家口村
东夼村
潘家屯村
马庄村
碾子头村
刘庄村
马家疃村
阎庄村
姜疃村
上王格庄村
孙家沟村
小张家夼村
大张家夼村
黄家营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8])
总人口
37877
男
19258
女
18619
家庭户户数
14102
家庭户总人口(总)
37122
家庭户男
18816
家庭户女
18306
0-14岁(总)
5896
0-14岁男
2988
0-14岁女
2908
15-64岁(总)
27433
15-64岁男
14144
15-64岁女
13289
65岁及以上(总)
4548
65岁及以上男
2126
65岁及以上女
242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