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舆全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皇舆全图

【汉语拼音】Huangyu Quantu

【中文词条】《皇舆全图》

(一)康熙《皇舆全图》

清康熙时绘制的全国地图。又名《皇舆全览图》﹑《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八年编制。自西方测绘地图科学在明末由利玛窦传入以後﹐受到清廷的重视。清初﹐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相继在钦天监任职﹐其教友则游历中国各地﹐并且测绘地图。清圣祖玄烨受其影响﹐决定测绘全国新图。由於缺乏科学测绘地图的人才﹐此项工作主要由西洋教士担任。从四十七年至五十四年他们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法,梯形投影﹐先後在全国测定了630个测绘点。规定了统一的测量尺度。测绘完成後﹐均交法国传教士白晋等人统一审校﹑缀合﹐五十八年完成。计全图一﹐离合凡三十二帧﹔别为分省图﹐省各一帧。呈上﹐定名《皇舆全览图》(一说为《皇舆全图》)。全图比例尺约为一百四十万分之一﹐纵横各数丈﹐山川﹑府州县城及镇﹑堡等﹐无不毕载。内地各省注记用汉文,满蒙地名用满文。《皇舆全览图》开辟了中国近代地图的先河﹐是当时最详细的地图﹐也是研究中国清代康熙以来历史地理变化的重要资料。

该图铜版因於巴黎制造﹐故该图流传到了国外。在国内﹐该图定为内府秘籍﹐外间很少流传。直至1921年﹐清理清朝遗物时﹐才在渖阳故宫发现该图图版﹐後在该地石印﹐题名《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始公诸於世。

(二)乾隆《皇舆全图》

皇舆全图
乾隆《皇舆全图》1

皇舆全图
乾隆《皇舆全图》2

又称《十三排图》。清乾隆时编绘。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完成,二十七年后又略有修订。共一百零四幅。以康熙《皇舆全图》为据,订正西藏部分错误,完成新疆测量工作,内容较之前图更为丰富详密。此图铜板1925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后由该院重印,名《清乾隆内府舆图》。

(三)新疆腹地的补测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大地图--《皇舆全图》的绘制。然而,当时由于新疆地区上层贵族的叛乱与分裂活动,致使新疆境内大部分地区的测绘工作未能进行。直到乾隆年间,叛乱平息,遂分别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和1759年两次派钦天监监正明安图率领测绘队到准噶尔地区和天山南部地区进行补测。由于康熙年间主持测绘工作的外籍教士均已去世,补测工程的重担落在蒙古族专家明安图肩上。

明安图等深入新疆腹地,花了两年时间,以精湛的近代数学知识,较详尽而精确地绘出新疆地域图,编成《钦量皇舆西域地图志》,并于1761年在《皇舆全图》的基础上补编成《皇舆全览图》。至此,《皇舆全图》的未尽部分得以最终告成。

《皇舆全图》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1735年在巴黎出版的杜赫德著《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方全志》一书,其所引用资料均依据教士们从中国带回去的文稿数据。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N•J•Needham,1900一)博士对这项庞大工程的完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皇舆全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皇舆全图》的绘制,标志着中国地图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