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
学校名称
河北工业大学(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立时间1903年
学校性质211工程重点大学,一类本科

排名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
09年工科排名全国60
河北工业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hebut.edu.cn
河北工业大学论坛http://www.hgbbs.com
学校校训勇毅专精,勤慎公忠
意思如下:
勇则向前,毅则刚强,专则恒久,精则广博。
勤以立学,慎以修身,公以处事。忠以报国
现在的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进取
办学特色工学并举
学校地址东院: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8号, 邮编:300130
院部(北院):丁字沽一号路8号(凯莱塞商厦对面)
南院(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红桥北大街和光荣道交口西南侧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设有新校区:在津保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
河北省廊坊市设有分部(河北工学大学廊坊分校)

校园概况河北工业大学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北运河畔,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前身为1903年成立的北洋工艺学堂,光绪皇帝钦点周学熙为学堂首任督办。为中国最早的工科高校,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校办工厂和“工学并举”的办学先河。1904年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29 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50年改名为河北工学院,后与北洋大学合并,称天津大学,后又复校,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校友中有弘一法师李叔同,两弹元勋姜圣阶,国家领导人贾庆林等。
学校占地3400余亩,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天津红桥校区位于北运河旁,原北洋大学旧址,新校区位于北辰区双口镇。学校同时在廊坊设有分部。
院系与科研 。学校设有16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57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授予权;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历史明细一、 肇始前清
十九世纪末叶,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人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的呼声日盛。在此情势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颁布兴学诏书,接着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季颁布了兴办农学堂、工学堂的诏令。由此,全国兴起了创办学堂之风。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建的。
1、 创建初始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凌福彭选定天津旧城东南隅贡院草厂庵为堂址,对旧有房舍稍加修葺,即行招生,从全国共录学生30名。
对此,袁世凯在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的奏折已有详陈,其中对建造学堂之事这样写道:"臣于上年莅津后,即先筹设工艺局,就草厂庵附近地址建造工艺学堂,延聘中外教习,厘定课程,初录学生三十名,教以化学、染织及普通各科,约三年毕业。"另据《直隶工艺志初编》中《天津府凌禀开办工艺学堂章程经费文》所述,"卑府连日与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晤商,并博访周咨,详考直隶物产,究其利弊所在,知振兴工艺一事,实为今日万不可缓之图,遵即详拟章程,尅期举办。现已将草厂庵旧有房舍一面赶紧修葺,一面招考学生三十名,明正先行开学,其余修建堂舍,俟开冻后即行动工"。
次年,光绪二十九年二月(阳历1903年3月19日),北洋工艺学堂正式开学。聘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赵元礼为庶务长,单晋和为董事。同年四月,藤井恒久率领19名学生赴日本游历,参观大阪博览会,历时2个月。农历润五月周学熙就任学堂总办。农历八月,新校舍落成。自二月筹建的贡院前东北楼房数十间,作为讲堂、办公室、教务室,迤西所建化工厂和机器厂同时竣工,交付使用。同月,京旗练兵处咨送八旗学生37名附学。十月续招新生百余名。此时共有学生140余人(不含八旗学生),并开始分科,机器科、化学科为正科,以英文教授,化学制造速成科、绘图科及预备科以日文教授,同时制定"工艺学堂暂行章程"。同年冬,周学熙辞职,毛庆藩继任总办。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北洋工艺学堂遵照学部本年(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同时,将直隶工艺总局内所设之工厂,确定为高等工业学堂附属实习工场。
对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创办,直隶总督袁世凯在《缕陈直隶历年学务情形续加推广折》中已向光绪奏明,并以表式分别填注统计在案。民国时期一些史料丛刊对河北省立工学院(原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创建、沿革均有详细记载。
2、 办学宗旨
该校从办学之初即把培养高级工业技术人才作为目标,据《直隶工艺志初编》高等工业学堂要略表中所述,学堂"以教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注重讲授理法,继以实验,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同时,为“与初等浅近普通学堂不同,故以高等别之”。工艺学堂于开办次年(光绪三十年)即改为高等工业学堂。
另据袁世凯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的《直隶筹办农工诸政情形折》所奏,学堂所录学生"约三年毕业","视各生年岁性质分高等寻常二级",并在光绪三十三年《工艺总局详振兴工艺恳择优保奖在事员绅以维持实业文》中评价高等工业学堂"现在学生二百人,普通学均已完备,其化学机械制造、化学图绘各专科均能实地练习,各臻高等程度。已毕业者五十余人"。该校在光绪二十八年创办之初,即已招收学生30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京旗练兵处咨送八旗学生三十七名,附学。十月,再招新生百余名。
此时,共有学生140余人(不含37名八旗学生),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校各类学生已近300人(含各类附学生),第一届学生毕业,化学制造速成科13名,图绘科14名,化学制造科13名,化学科10名,共计50名。其中选出优等生14名,送往日本深造。
3、 课程设置
关于该校办学之初课程、科目设置,同样在袁世凯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的《直隶筹办农工诸政情形折》中已经奏明,"教以化学、染织及普通各科"。另据,光绪三十三年十月《高等工业学堂要略表》所载,当时设立化学科、机器科、化学制造科、化学专科、机器专科、绘图科等6科和甲乙两班预备科。其中化学科开设化学、汉文、代数、几何、物理、英文、万国历史、体操等8门课程,机器科开设机器学、机器画、化学大要、工业经济、三角、术弧三角、实习现造三匹马力全副汽机等7门课程,化学制造科共设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析、化学试验、制造实习、体操等7门课程,化学专科共设汉文、化学、化学试验、代数、几何、用器画、地理、历史、日文、体操等10门课程,机器专科共设汉文、日文、机器学、代数、物理、几何、用器画、体操等8门课程,图绘科共设汉文、日文、用器画、铅笔画、毛笔画、水彩画、体操等7门课程,预备科甲班共设汉文、代数、地理、英文法、英语、历史、自在画、体操等8门课程,预备科乙班共设汉文、英文法、历史、英语、自在画、代数、体操等7门课程。
我校初建时经费由天津府备文领付,到光绪二十九年九月改由工艺总局备文领付。开办经费用银46000两,由筹款局和银钱所余存息款下拨。自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至三十三年八月常年经费统计,共拨银十万零一千三百三十四两零六分一厘,用银十万零一千一百九十八两八钱五分八厘七毫。
二、 沧桑百年

河北工业大学从创建到现在已有百年,虽历尽沧桑、多次变动,但历史沿革的脉络较为清楚,主线鲜明。大体经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前清阶段
1903年1月,天津知府凌福彭受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筹建了北洋工艺学堂(学校最前身),选址天津旧城东南贡院草厂庵,即行招收学生30人。
1903年3月19日,学校开学,正式开办。当时设立化学、染织及普通各科,学制三年。周学熙任总办,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任教务长,赵元礼任庶务长。
1904年,遵照学部章程改北洋工艺学堂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
1907年,学校有了第一批毕业生,先后共50名,其中14名优秀者被选派去日本学习深造。
此时,学校已设化学科、机器科、化学制造科、化学专科、机器专科、绘图科等6科和甲乙两班预备科。
由于学生数额增多,堂舍偏窄,遂于当年9月报请直隶学务处,在天津河北黄纬路另建新校舍,1908年6月竣工,7月迁入新址。学生数增加至200余名,教司13人,其中日本教司5人。
这期间先后有周学熙、毛庆藩、孙多森相继任总办。
2、 民国时期
1912年8月,根据教育部颁令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改称直隶高等工业学校,监督改为校长,由邢端担任。当年遵章改为秋季始业。
1913年2月,直隶高等工业学校改为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4年8月,直隶省府因财政困难,令机械科停招新生,并撤销中学实科,已有中学实科学生并入南开中学续读。
1916年6月,直隶省教育厅批准,机械科恢复招生。8月,学校各科成绩在北京参加赛会,经教育部审查,均获优秀,列为甲等,发给一等奖状。
1928年9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本校随之改名为"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
1929年5月,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奉令升格学院,定名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招收高级中学男女毕业生,学制四年。设化学制造、机电工程、市政水利三个系,魏元光任院长。
1930年5月,奉令将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改为工业学院附属高级职业部。
1931年3月,省府下令将北洋铁工厂旧址20亩连同旧有厂房44间、住室34间拨归工业学院作为分院。接收后,即将机电系工厂移至分院。同时在该址建筑职员宿舍、客室及辅助建筑物、制革厂等。
1934年,学院与全国棉业统制委员会商定,合作棉业教育。
1934年5月,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生产产品展览会在北平举办,学院应北宁铁路局及津浦铁路局的征集将机械、制革、纺织印染各厂产品运往参展,销路颇畅。6月,学院开设水利学系,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北洋工学院、中央模范灌溉局等7个单位商订合办水利实验工作,并建筑全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
1935年11月,"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竣工建成,并举行揭幕仪式。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侵华战争,7月28日天津沦陷,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惨遭破坏,水工实验所被炸毁,历年文书卷宗、图书仪器被抢劫一空,教学被迫中断。
同年8月,学院秘书路荫柽携带公章及经费余款到天津英租界慈惠学校暂避,并办理资送教职员转移及学生转学、借读等事宜。
1938年3月,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爱国师生杨十三教授、马沣教授、洪麟阁、连芬亭等在中共党的领导下组成"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所属"工字团",参加冀东抗日联军,同日伪军浴血奋战。10月,洪麟阁壮烈牺牲。1939年7月,杨十三捐躯太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院复校,并于1946年开始招生,设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水利工程、纺织工程等5个系,学制四年,同时附设高级职业部,设化工、机工、土木、染织和电机5个科。
同年10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
1946年10月,中央教育部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改名为河北省立工学院。路荫柽任院长。
3、 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年9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 [高一字第735号] 文批复河北省立工学院更名为河北工学院,原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名为河北工学院附属工业学校。
1951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河北工学院与北洋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大学,定名天津大学,选址在南开区七里台。
1951年8月1日,天津大学正式成立,教育部任命原河北工学院院长赵玉振为校务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后曾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
1958年7月,根据河北省委批示,决定恢复重建河北工学院,筹备组设在天津大学,由天津大学副校长丁仲文任筹委会主任,省机械局长王世煜为副主任,校址选定天津河北区黄纬路原河北工学院的老校址,占用此址的石油工业学校已决定迁往承德。由于1958年4月,原一机部所属天津机器制造学校下放河北,河北省委决定将该校并入河北工学院,校址后又改设在机器制造学校的原校址。
附:【天津机器制造学校是由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与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而成的。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1952年8月7日开办,校址在北京西郊衙门口村附近。校长白耀卿,由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主管。当年招生200名,设拖拉机工程、机械加工、铸造、锻压四个专业,学制三年。
1953年8月1日,汽车管理局根据一机部工教司和教密字493号文件指示,将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与在津新建的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定名为天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校。并于当年11月30日迁津上课。12月,学校更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专业调整为拖拉机制造和金属切削加工专业。1956年4月20日,一机部决定:学校名称改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天津机器制造学校"。并决定在洛阳另建拖拉机制造学校,天津机器制造学校不再设拖拉机制造专业。当年暑假原拖拉机制造专业学生迁至洛阳新校址。学校专业调整为金属切削加工、工具制造、机床修理与安装三个专业。】
1958年8月,经过认真准备,招生等各项工作就绪,于8月21日招收新生755人,并分两处报到。“化工系新生在本院报到,机械、电机系新生在天津大学河北工学院办事处报到”。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天津大学抽调了包括原在河北工学院任教的19名正副教授、讲师和30名青年教师,并挑选50名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同时河北省人民政府任命天津大学教务长潘承孝为河北工学院院长。其后一直在河北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任院长名誉院长、名誉校长等职。
4、 四校合并
1962年7月,根据河北省委、省人委报经中央和华北局批准的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调整的文件精神,河北工学院与天津工学院合并,改称天津工学院,由天津市领导。
附:【天津工学院1961年由天津机电学院、天津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化工学院合并而成。
天津机电学院是1958年在天津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的。
天津工业学校是由天津市立工业职业学校发展演变而来。天津市立工业职业学校1948年1月筹备,9月16日由天津市教育局批复正式成立,校长闫仪三,地址在天津西站邵公庄新春街。当年招生227人,设机械科、织染科。1949年9月,根据天津市教育局转发市政府民秘公字第3289号指令,天津市立工业职业学校与天津特一中合并,改名为天津市立工科职业学校,派宋谦光为校长,郝季高为副校长。设化工、土木两科。
1950年8月,增设电机、纺织、机械三科。1951年7月12日,天津市教育局同意将学校名称更名为天津市工业学校,增设电气、动力两科。1952年9月,将学校土木科、纺织科和机电科的一部分分出独立办学。现有专业调整为电机、机械、化工三科,校址迁至西沽北洋桥畔原北洋大学旧址。
1953年9月,学校领导关系划归地方国营工业局领导,张一到校任副校长。11月,张淮三任学校校长。1954年8月,学校领导关系改为由市政府地方国营重工业局领导。1955年,北京、哈尔滨、济南、太原等工业学校的机械、电机科先后并入天津工业学校。1957年,天津市农业学校并入。1958年7月,天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在天津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分建天津机电工业学院和天津化工学院。
1959年将杨柳青专区工学院并入天津机电学院。1962年发展为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无线电工程4个系7个专业,学制为5年,附设天津机电工业学校。在校学生1487人,教职工678人,校址设在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原北洋大学旧址,院长李中垣。
天津建筑工程学院是1958年在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基础上建立的。该学校是1952年8月由天津工业学校土木科和河北工学院高职部土木科合并而成立的。校长陆征愈,校址在北洋桥原北洋大学旧址,学校设市政和建筑两科,由市政工程局领导。1953年9月,改由天津市建筑工程局领导。1954年,河北省水利土木工程学校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并入天津市土木工程学校,改由天津市建设委员会领导。所设专业有:给水排水、道路桥梁、房屋卫生技术设备、厂房民房设计四专业。1955年10月由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丁字沽光荣道,1956年1月,学校领导关系改为中央城市建设总局(后改城建部)领导,校名改为"城市建设总局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学校"。8月改为城市建设部天津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专业调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屋卫生设备、给水排水、城市测量四专业,学制四年。1957年,专业调整为工民建、暖气通风与煤气供应、城市测量三专业。1958年8月,扩建为天津建设学院。1962年发展成为建工、建筑、城工、建材4个系8个专业,学制5年。另设中专部。在校生701人,教职工352人,校址设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光荣道,校长闫子亨。
天津化工学院是1958年在天津工业学校(与机电学院介绍同)化工科和总后第一预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同年10月天津市化工局化工干校并入。1962年发展为有机高分子化工、无机化工机械两个系7个专业,学制为5年。附设中专部,在校生1139人,教职工478人,地址设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党委书记兼校长袁血卒。】
1962年,调整合并后的天津工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工程5个系19个专业,学制为5年。在校生4884人,教职员工3380人,其中专任教师978人。
1966年6月底,"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学校被迫停课。
1969年,天津工学院划归河北省领导。
1970年12月,招收第一届519名工农兵大学生入学。
1971年11月29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天津工学院改名为河北工学院。
5、 九五更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河北工学院驶入了快车道。从此,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1992年5月20日,河北省副省长顾二熊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决定河北工学院在廊坊设立分院并于当年招生。10月14日,廊坊分院举行首届学员开学典礼。
河北工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学科优势在河北省经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993年7月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家教委,申请将河北工学院更名河北工业大学。在函中指出"河北工学院始建于1903年,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办学条件,现有理、工、财经三个学科,分10个系31个专业,有硕士点10个,在校生计6500人"。
1993年10月10日,河北工学院举办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海外、香港地区的校友和全校师生万余人参加了庆祝大会,王光英副委员长专程来院参加大会,雷洁琼副委员长发来贺电。
1994年6月2日,省委省政府经研究后决定同意将河北工学院、河北大学列为我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将河北工学院应用数学等50个学科专业列为我省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
1995年2月16日,国家教委批准河北工学院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4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决定"河北工业大学"新校名从发文之日起开始启用。
江泽民总书记为河北工业大学题写了新校名。
2001年4月,通过国家“九五”、“211工程”整体验收。
2004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建校百年庆典纪念活动,校友贾庆林主席发来贺电,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河北省省长纪允石出席庆典。
2006年6月,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验收。
历史名人我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先驱、三湘人杰黄爱曾就读我校。
中共天津地委早期的重要领导人、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卢绍亭,
驰骋疆场血洒冀东的抗日英雄洪麟阁;
英勇献身、捐躯太行的教授杨十三,
冀东暴动领导人之一、优秀共产党员赵观民,以及教育家、河北工学院首任院长魏元光,
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汽车、内燃机专家潘承孝,
核工业专家、学部委员姜圣阶,
金属学、金属物理·技术学史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柯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孙广相,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董事长
李振东,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原天津市副市长
袁血卒,民政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
李非平(原名赵桂岭),原冶金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刘文藩,原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王述祖,天津市市副市长,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王成怀,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绍熙,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李中垣,原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白润漳,河北省人大副主任
何少存,河北省人大副主任
刘仪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务委员会国有资产法起草工作组组长
赵飞克,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任河北省立工学院教授
饶芳权,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工作
刘玉岭,准院士,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微电子技术与材料研究所所长
赵今声(原名赵玉振),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教育家
周学熙,中国近代实业家,字缉之,号止庵,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清两江总督周馥之四子
邢端,近代实业家
杨明辉,波音公司决策部部长
孙广相,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董事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陈云峰,曾任天津国美电器公司总经理,上海国美电器公司总经理,北京国美总部行政总监、营销总监,现任职鹏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中心总监。
潘承孝,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汽车、内燃机专家,河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
魏元光,教育家,河北工学院首任院长
现在发展学校已先后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特别是通过河北省“双重工程”建设和国家“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建设,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现设有1个分校、13个学院、3个教学管理学院和3个教学部(中心)。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强势特色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设有61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6个硕士点及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17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并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授予权和高级工商管理学硕士(EMBA)授予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1300人,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人员75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85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64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86人,硕士生导师45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燕赵学者以及政府津贴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专家67人。学校有7名教师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对外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8754余人,其中研究生3437余人,本专科生14867余人,并开办成人高等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学校先后与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其中,经省政府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与法国高等计算机学院签订的本、硕连读项目,是河北省第一个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年来,学校受空军、总后勤部、济南军区等单位委托招收国防生,为部队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先进完备。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中心)86个,多媒体教室103间,语音室27间,公共教学计算机2696台,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64件,学校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2.35亿元,图书文献资料217万册,并实现了文献信息管理及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和各校区的网络互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现有1个省部(河北省、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础研究基地),1个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2个校级实验室(中心)。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大学科技园已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五年来,学校学生共获全国和省市各种竞赛的奖励529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39项。有3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九五”、“十五”期间,学校两次获国家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历来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先后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43项,学术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数一直在全国高校百名之内,获授权专利数量位居京、津、冀高校前列。学校“工学并举,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得到弘扬,现有校外产学研基地73个,并与唐钢、保定天威集团等20个省内大型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创造单位之一。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环境优美典雅,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天津市绿化先进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经沧桑而不衰,如今又焕发了新的青春。学校在百年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脚踏实地、知行统一,俭朴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和谐、和衷共济,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潜移默化、熏陶、支撑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工大人,去奋斗、去拼搏、去创新。这种工大精神,正激励着全校师生为建成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而再创新的辉煌。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获国家奖45项,省部级奖71项。参加天津市高校大学数学竞赛四年来,共获一等奖31名,二等奖81名,三等奖60名。化工原理课程在天津市竞赛中,曾获五连冠。2000年以来,学校有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1个班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10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个班和809名学生荣获省级荣誉称号。学校艺术团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4年,在天津市32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历届毕业生以"工作踏实、实干,敬业和奉献精神强,为人诚实,善于团结合作","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赢得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2004年学校毕业生考研率达30%,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省属高校前列。

“九五 ”至今新立科研项目1987项,研发出了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成果,其中有2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7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市级奖励107项,获准154项科研专利成果。2001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数排序中,学校位居全国高校第41位。学校与省内9个市30多个县签定了技术经济全面合作协议,在校外建有76个产学研基地,并与唐钢、邯钢、保定天威、唐山开滦集团等20多个省内大型企业进行了科技与人才培养全面合作,与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等技术合作,转化率达40%。如我校产学研基地宁晋晶隆半导体厂在我校多年技术支持下,其太阳能单晶硅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锗硅合金单晶的制备技术”在我省宣化701厂实现了产业化,为该企业的腾飞注入了创新技术;“高低压全数字软启动技术”在开滦矿实现产业化,提升了该煤矿采煤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学校与石家庄制药集团、保定天威集团合作完成的CIMS项目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已在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和沸石法海水直接提取硝酸钾技术”已经分别完成年产300吨和200吨的中试,正在实验万吨级示范工程。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以位于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为主园,以邯郸、霸州两个省级开发区为产业基地的“一园两区两基地”的布局,2004年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实现技工贸收入2.9亿元,已孵化育成毕业企业15家,在孵企业39家,研发、中介机构16家。
学校同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芬兰、西班牙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并同其中的6所大学、2个科研机构建立有实质性的合作与交往。近年来,学校聘请外籍教师50人,招收来自芬兰、德国、法国、美国留学生百余名,并已连续四年选送本科生、研究生赴德国、法国、美国等合作院校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2003年4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于2003年6月由国务院学位办审核通过我校同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项目。2000、2002年我校先后成功主办或承办第四届国际电磁场问题与应用国际会议、世界数学家大会的“算子代数及其应用”卫星会议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早日把河北工业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任校长北洋工艺学堂
凌福彭 1903 时称总办
周学熙 1903 时称总办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
毛庆藩 1903-1904 时称总办
周学熙 1904-1907 时称总办
孙多森 1907-1909 时称总办
邢 端 1909-1912 时称监督
直隶高等工业学校
邢 端 1912-1913 校 长
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武 源 1913-1917 校 长
杨育平 1917-1926 校 长
魏元光 1926-1928 校 长
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
魏元光 1928-1929 校 长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
魏元光 1929-1936 院 长
路荫柽 1936-1946 代 院 长
河北省立工学院
路荫柽 1946-1949 院 长
赵今声 1949-1950 院 长
河北工学院
赵今声 1950-1951 院 长
潘承孝 1958-1962 院 长
天津机电学院
李中垣 1958-1962 院 长
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闫子亨 1958-1962 院 长
天津化工学院
袁血卒 1958-1962 院 长
天津工学院
潘承孝 1962-1971 院 长
河北工学院
潘承孝 1983-1995 名誉院长
林牧 1978-1983 院 长
邱澄一 1983-1986 院 长
张闽 1986-1991 院 长
冯其标 1991-1994 院 长
颜威利 1994-1995 院 长
河北工业大学
颜威利 1995-2002 校 长
潘承孝 1995-2003 名誉校长
高峰2002-2004 校 长
傅广生2004-至今 校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