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轩

陆振轩教授,男,1902年6月生,汉族,江苏省武进县人。曾任一至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987年退休,1999年11月病逝,享年97岁。
陆振轩教授幼年家道中落,十岁时父母双亡,由伯父陆尔奎(前清举人,时任商务印书馆词典部主任,曾编辑《辞源》)抚养成人。白天,他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中学接受西式教育,晚上随伯父学习四书五经,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较深的了解。
1919年陆振轩在上海大同学院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当地的“五四运动”,为躲避校方的迫害,辍学到北宁铁路唐山机械厂去当特别生,学习钳工等机械技术,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伯父同辈前清举人吴稚晖的帮助下,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考取半官费留学生资格,于1921年10月赴法国里昂勤工俭学。十年间获里昂中央高等工业专门学校理学学士学位和机电工程师学位,并留校在实验室任助教一年。1931年回国后,他先在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任副教授,后应铁路部留法同学之邀,辞教赴石家庄参加正太铁路的管理工作,并出任车务处副处长一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亲历了华北沦陷的陆振轩抱着“坚持到底,决不投降;打败日寇,复兴中华”的决心,积极投入抗战行列。他多次被派往湘桂铁路、安南铁路、滇越铁路与法国管理人员交涉运送军用物资事宜,当国民政府运输局最大的后方机构——西南运输处成立后,他被委任为昆明运输事务所所长,专门接收从缅甸运来的军用物资,再转运到重庆、贵阳等地,每天接转汽车达数百辆,工作十分繁忙。因工作出色,升任滇缅公路运输局副局长。
1942年缅甸被日寇攻陷后,中国与外国的陆路交通完全中断。陆振轩又以交通部驻印度印伊运输处副处长的身份被派去落实美、英、法三国共商借道苏联铁路,建设新的接济中国战区物资运输线一事。他亲自带队踏探开辟印度——新疆新的国际运输线,先后辗转5个国家和地区,行程2万多公里;还亲率千余人驼工队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从印度列城运进6600条轮胎及其它抗战紧缺物资。其“驼工日记”真实记录了这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新藏高原人力运输故事。
抗战胜利后,陆振轩凭借娴熟的法文、英文和丰富的交通运输管理经验,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接济总署公路运输总队总经理、湘桂黔铁路局和粤汉铁路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留任广州铁路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1958年10月调广东机械学院机械系任副教授,196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他又调入法语系任教授,是学校创建初期唯一的教授。
陆振轩教授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