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皮纸
纸敌澄心白似银 ---温州手工业史上的一朵奇葩
瘦金笔势迥超伧,纸敌澄心白似银。”这是清代诗人戴文隽对温州蠲纸的赞叹。对于这朵温州手工业史上的奇葩,在创立温州学之际,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温州蠲纸始于何代?有人认为始于唐代,其根据是周辉《清波别老》:“唐有蠲府纸,凡造此纸户,与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但是,唐有蠲府纸,并不等于温州蠲纸始于唐代。蠲免力役,是我国古代对贡品的一项优惠政策,其权限在朝廷。迄今为止,并未有史料证明,唐代温州已产纸并成为贡品,故上述说法难以立足。那末,温州蠲纸究竟始于何朝?明人姜淮《岐海琐谈》卷十一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蠲其赋,故名。”也就是说,温州蠲纸始于五代吴越(907—978),当时钱氏立国,有权要求温州贡纸并蠲赋。此后,宋、元相袭其制。 温州蠲纸止于何时?有人引光绪《永嘉县志》卷六《物产》:“《宾退录》:‘明开局于瞿溪,差官监造。何东园太守虑其病民,用计潜浊其水,制纸转黑,乃以地气改迁,奏罢。”此因爱民盛心,但少此佳纸,殊为可惜耳。“证明温州蠲纸止于明代,其结论是对的,但论据是错的。”《宾退录》是宋人赵与时所撰,宋代人怎能知道明朝的事呢?据笔者考证,所谓《宾退录》的引言,出自《岐海琐谈》卷十一(但最后一句应为“奉旨勘实,方获除免。”)姜淮所言,光绪《永嘉县志》在引载时有误。由于何东园(文渊)于明宣德五年至正统元年任温州太守,故准确地讲,温州蠲纸止于明宣德、正统年间(1430—1436)。 温州蠲纸以何为原料?对此,现存温州地方史料尚未作出明确回答。但是,据笔者考证,温州蠲纸的原料应为嫩竹。其依据有三:一是宋《芸局秘书》:“制纸之料,蜀以麻,江浙以嫩竹,北土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二是“中、晚唐的时候,竹子开始在南方成为造纸的原料,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陈美东主编《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北宋初年,江浙一带和福建已经都用嫩竹造纸,竹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同上),温州当不例外;三是温州竹类资源丰富,“石竹,夏笋味甘,可为纸。”(明王光蕴《万历温州府志》卷五《食货·物产》),此外还有“猫竹、苦竹、淡竹、慈竹、竹、方竹、水竹、筋竹、竹、紫竹、斑竹、竹、佛面竹、棕竹、桃枝竹、公孙竹、凤尾竹、雷竹、箬竹。”(同上),故嫩竹为温州蠲纸的原料应在情理之中。嫩竹经石灰浸泡、捣碎后制得纸膜。 温州蠲纸如何制得?现在人们多提清《乾隆温州府志》卷十五《物产》中引《康熙温州府志》的所载之法,其实,早在明代王瓒等撰《弘治温州府志》卷七《土产》对此已有详细记载,这也是现存温州方志中对温州蠲纸制造之法最早的记载。其文为“蠲纸其法用镪粉和飞面入朴消(硝),沸汤煎之,俟冷,药酽(浓)用之。先以纸过胶矾,干;以大笔刷药上纸两面,再俟干;用腊打,如打碑,法粗布缚成块磨之。”即先用镪粉、面粉、朴硝煎制成药液,再将纸膜经过胶矾、干燥、刷药、再干燥、上腊、打光等复杂而又严格的工序,以保证蠲纸的品质。 温州蠲纸有何历史地位?有人称,温州蠲纸为浙江古代名纸之一。此话不错,但不准确。宋代《清波别志》指出:“士大夫喜其(温州蠲纸)有发翰墨之功,争捐善价取之,一幅纸能为古今好尚,殆与江南澄心堂等。”宋人程亦于《三柳轩杂记》中道:“东南出纸处最多,此(温州蠲纸)当为第一焉,由拳皆在其下。”《广舆记》还云:“蠲糨纸也,洁白坚滑,过于高丽。”江南澄心堂纸、余杭由拳纸、高丽纸均为当时国内外名纸,可见温州蠲纸当为其时国内外名纸之一。《宾退录》卷十引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北宋元丰间(1078—1085),全国岁贡“纸四千张,越、歙、池各一千张,贞、温各五百张。”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亦称,南宋纸“优质产品的种类很多,重要的有四川的麻纸、温州的蠲纸、平江的彩笺等。” 温州蠲纸为何停产?上文《岐海琐谈》已提及,但不全面。温州蠲纸停产的主要原因,其一,权贵求索挫伤纸农的生产积极性。早在宋代《三柳轩杂记》已指出,温州蠲纸“然所产少,至和以来方入贡。权贵求索浸广,而纸户力已不能胜矣。”元、明代就更重了;其二,污染环境、影响纸质。《岐海琐谈》称:何东园“潜施计,变其水,制纸转黑,以地气改迁奏闻。”这岂不是欺君大罪?一个州官敢如此做吗?更何况,朝廷还要派官“勘实”!而常识告诉我们,造纸业是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业,温州蠲纸的生产自五代至明宣德间长达400多年,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对污水加以处理,故水转黑影响纸质是必然的,其结果是导致温州蠲纸这朵奇葩的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