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y 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意思为:如果这样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

“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上述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这个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而且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所以他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的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