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1.苏丹共和国【国名】 苏丹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
【国旗】苏丹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绿色等腰三角形,右侧为三个平行且宽度相等的宽条,自上而下依次为红、白、黑三色。红色象征革命与进步,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属非洲黑色人种的南方居民,绿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奉的伊斯兰教以及繁荣、幸福。
【国徽】苏丹国徽
当地特有的沙漠鹭鹰的双翅和身体象征六大行政区。上下的饰带上非别为阿拉伯文“胜利属于我们”和“苏丹共和国”
【国歌】苏丹共和国国歌
艾赫默德·穆罕默德·萨利赫词
穆尔跟曲
我们是上帝的兵,祖国的兵,我们无所畏惧,勇于牺牲。乐于忍受一切艰苦,为了荣誉,不惜生命。祝
苏丹国徽愿祖国苏丹,千秋万岁永兴盛,向各国示以周行。苏丹儿女,挺身而起,肩负保卫祖国的使命。
【面积】25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3539.2万(2005年估算)。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黑人占52%,阿拉伯人占39%,贝贾人占6%,其它人种占3%。南方地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的60%。通用英语。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仅有5%的人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
【首都】
喀土穆(Khartoum),人口约600万(1999年),最热月为5月(26-42℃),最冷月为1月(16-32℃)。首都喀土穆意为“大象鼻子”。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向北流去,颇似大象鼻子,喀土穆也因此而得名。其地形与武汉很相像,也由三镇组成,即: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镇之间有桥相连。喀土穆是苏丹政府机关、外交机构的所在地,苏丹的总统府、总理府、各部、法院等重要机关都设在这里。北喀土穆历史悠久,最初是一个小渔村,1822年成为埃及兵营,次年成为埃属苏丹首府。1834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领苏丹,定都喀土穆。1898年起为英埃属苏丹首府,1956年苏丹独立后定为首都。恩图曼是喀土穆主要平民生活区,几大自由市场均在恩图曼,市场具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象牙、黑木、鳄鱼皮等民间工艺品体现了苏丹的民族艺术特色。国家民族剧场、议会大厦和古兰经大学也坐落在恩图曼。恩图曼在1885~1898年曾是马赫迪王国的都城,市内名胜古迹颇多,有著名的马赫迪陵墓、阿卜杜拉·哈里发纪念馆及清真寺等。喀土穆是一个商业都市,恩图曼是全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既有外国人经营的大商店,也有富于民族特色的阿拉伯市场,北喀土穆是工业区,它集中了全国的大工厂,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纺织厂、船舶厂和汽车修配厂等。
【国家元首】 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 Hassan Ahmed Al-Bashir),1989年6月30日出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3月和2000年12月连任。
【重要节日】 独立日:1月1日(1956年);救国革命日:6月30日。
【简况】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南毗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东壤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尼罗河谷纵贯中部;青、白尼罗河汇合处一带土质最肥沃;巨大的尼罗河上游盆地占国土南部,地势低平,水网密集,沼泽广布。尼罗河谷以东多丘陵、山地,以西为海拔700-1,000米的广阔高原。最高点为南部边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全境终年炎热。年降水量自北向南由2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6世纪苏丹进入基督教时期。公元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公元16世纪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即“救世主”)王国。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3年建立起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969年5月25日,尼迈里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4月6日,达哈卜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1986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总理。1989年6月30日,巴希尔军事政变上台,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1993年10月,革指会解散,巴希尔改任总统,并在1996年3月和2000年12月的总统大选中连任。
苏丹共和国【政治】巴希尔1989年上台后,解散议会、内阁及地方政府;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南方部分省除外)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1996年3月,苏举行首次总统和议会选举,巴希尔当选总统,原全国伊斯兰阵线(简称“伊阵”)领导人图拉比当选议长。1998年6月,苏颁布新宪法,明确规定言论、结社自由和政治协商等原则,承认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确立了独立、开放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同年底政府制定并通过《政治结社组织法》,约30个党派注册成为合法政党。1999年底,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图拉比随后宣布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由 “伊阵”演变而成),另组建反对党-人民全国大会党。2001年2月,图拉比领导的人民全国大会党与加朗领导的南方反政府武装签署谅解备忘录后,苏安全部门逮捕了图拉比。
2004年,苏丹政府先后于3月和9月挫败由人民全国大会党策划的三次政变;同时继续奉行全国和解政策,积极寻求与北方反对派和解与对话、与南方反政府武装和谈。在美国和政府间发展组织(简称“伊加特”)的直接参与下,苏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和平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双方于2005年1月9日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长达22年之久的苏丹内战宣告结束。苏于7月9日起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巴希尔继续任总统,SPLM主席加朗就任苏第一副总统(加于7月31日坠机身亡,其副手基尔继任)。9月,民族团结政府成立。10月,南方成立以SPLM为主的自治政府,基尔任主席。目前,苏政局基本稳定。
从2006年6月起,苏政府与东部反政府组织“东部阵线”开始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举行和谈。双方签署了《原则宣言》等文件,为和谈取得实质性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宪法】
1973年4月实行首部宪法,1985年4月废止。同年10月颁布过渡宪法,1989年6月30日废止。1998年6月30日,苏颁布并实行新宪法,规定苏丹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国家实行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总统是国家主权的最高代表,军队最高统帅,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最高裁决权,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独立;确立言论、结社自由原则和政治协商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相处,南北方公民与义务平等。2002年4月,全国大会党协商会议就修宪问题作出决定,取消总统任期两届的规定,可连选连任。2005年7月,巴希尔总统签署了成立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的过渡期宪法。过渡期为6年,过渡期内苏丹保持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建立南北两套立法系统。南方十个州成立统一的南方政府,北方保持建立在伊斯兰法基础上的政府机构,过渡期后南方可行使民族自决权。
【议会】
根据1998年颁布实施的宪法,国民议会为苏丹国家立法机构,75%的议员由直选产生,25%由社团、组织间接选举产生,议长由第一次议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议会任期4年。第一届苏丹全国议会于1996年4月1日成立,共有议员400人,议长为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Hassan Abudulla Turabi)。1999年12月,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罢免议长图拉比。2000年12月,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2001年2月5日,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塔希尔(Ahmed Ibrahim Al-Tahir)当选为议长。2005年8月31日,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过渡期国民议会,共有议员386人,塔希尔连任议长。
【政府】
由总统直接主持,不设总理职务。
2005年9月20日由北南双方联合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主要成员如下: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 Hassan Ahmed Al-Bashir)、第一副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副总统阿里·奥斯曼·穆罕默德·塔哈(Ali Osman Mohammed Taha)、总统助理马尼·阿尔卡维·米纳维(Minni Arkawi Minawi)、纳菲阿·阿里·纳菲阿(Nafie Ali Nafie)。总统府顾问12人:里亚克·卡伊·库克(博士)(Dr.Riak Gai Kiok)、艾哈迈德·阿里·伊玛姆(教授)(Prof. Ahmed Ali Imam)、穆斯塔法·奥斯曼·伊斯梅尔(博士)(Dr.Mustafa Osman Ismail)、马吉祖布·哈里发(博士)(Dr.Majzoub al-Khalifa)、卡吉·萨拉赫·丁·阿特巴尼(博士)(Dr.Ghazi Salaheddin al-Attabani)、布纳·马勒瓦勒(Bona Malawal)、法利达·易卜拉欣·艾哈迈德·侯赛因(女)(Farida Ibrahim Ahmed Hussein)、曼苏尔·哈立德(博士)(Dr.Mansur Khaled)、哈隆·隆·鲁瓦尔(博士)(Dr.Harun Ron Lual)、阿里·塔米姆·福尔塔克(教授)(Prof. Ali Tamim Fartak)、艾哈迈德·比拉勒·奥斯曼(博士)(Dr.Ahmad Bilal Osman)、阿卜杜拉·阿里·马萨尔(Abdallah Ali Masar)。
民族团结政府部长共30人:总统府事务部长巴克里·哈桑·萨利赫(少将)(Bakri Hassan Salih)、联邦关系部长阿卜杜勒·巴西特·萨利赫·赛卜德拉特(Abdul-Basit Salih Sabdarat)、内阁事务部长丁格·阿鲁尔·凯瓦勒(Deng Alor Kol)、国防部长阿卜杜-拉希姆·穆罕默德·侯赛因(少将)(Abdul-Rahim Mohammed Hussein)、外交部长拉姆·阿库勒·阿贾维尼(Lam Akol Ajawin)、内政部长祖贝尔·巴希尔·塔哈(Al-Zubair Bashir Taha)、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祖贝尔·艾哈迈德·哈桑(Zuberi Ahmed Hassan)、司法部长穆罕默德·阿里·穆尔迪(Mohamed Ali Al-Mardi)、能源和矿产部长奥德·艾哈迈德·贾兹(博士)(Dr. Awad Ahmed Al-Jaz)、对外贸易部长乔治·布尔尼格·尼亚米(George Boreng Niyami)、农业和林业部长穆罕默德·阿明·伊萨·卡巴什(Mohamed Al-Amin Eissa Kabashi)等。
【网址】苏丹外交部:www.sudmer.com
苏丹最大网站:www.sudan.net。
【行政区划】设26个州,辖132个县。
【政党和组织】
1989年巴希尔发动政变后禁止党派活动。1999年1月1日苏《政治结社组织法》生效后允许党派注册后活动。苏全国共有24个政党进行了登记,主要有:
(1)全国大会党(National Congress):是巴希尔政府的执政党,简称全国大。前身为苏丹全国伊斯兰阵线,由穆斯林兄弟会演变而成,1989年政变后成为执政党。1998年起用现名。1999年10月召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巴希尔总统任全国大主席,哈桑·图拉比为秘书长。2000年6月,全国大召开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免去图拉比全国大秘书长职务,9月选举易卜拉欣·艾哈迈德·奥马尔(Ibrahim Ahmed Umar)为全国大秘书长。
(2)乌玛党(Umma Party):由苏丹伊斯兰安萨教派第二任教长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于1945年1月创立。1956年7月起开始走上执政舞台。该党领袖萨迪克·马赫迪(Sadig Al Mahdi)曾任苏丹总理(1985-1989年)。1989年现任总统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以乌玛党为主的政府。1996年12月,萨迪克带领部分乌玛党领导人逃亡厄立特里亚,后转至埃及。2000年11月,萨迪克结束流亡返苏,并开始参与苏政治事务。
2002年7月,由穆巴拉克·法德鲁·马赫迪(Mubarak Al-Fadil Mahdi)领导的乌玛党“改革革新”派脱离萨迪克领导的“主流派”,与执政的全国大达成协议,开始参政并进入内阁,该派领导人穆巴拉克任总统助理(2004年10月被解职)。
(3)民主联盟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成立于1967年12月,是由民族联合党和人民民主党合并组成的。现在苏注册登记的民联党为民联党“辛迪派”,领导人为谢里夫·宰因·阿比丁·辛迪(Al-sharief Zainal-Abin Al-Hindi),该党部分成员在联邦政府中担任部长职位。现流亡埃及的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Muhammed Uthman Al-Mirghani)领导的国外民联党曾参与组建了包括加朗反政府武装在内的反对党组织联盟-苏丹全国民主联盟。2001年,国外民联党副主席艾哈迈德·米尔加尼结束12年的流亡生涯返回苏丹。2002年,巴希尔总统、塔哈副总统以及外长穆斯塔法等分别与流亡埃及的反政府联盟主席、民联党主席米尔加尼进行接触和对话。
(4)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苏人解”,1983年5月成立,苏丹南方最大的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是约翰·加朗。该运动又称“加朗运动”、“人运”,其武装力量称“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主张建立社会经济平等、公正和政教分离的世俗社会,要求平等分配国家权力和资源,并同政府军展开长期的游击战。
1989年巴希尔总统执政后,主张以联邦制和南方不执行伊斯兰法为基础解决南方问题。1993年,“伊加特”开始主持苏丹和平进程。2001年,美国介入苏和谈。2005年1月,“苏人解”与巴希尔政府签署《全面和平协议》。从此,“苏人解”作为苏南方最主要的代表参与苏政治生活。同年7月,加朗出任苏第一副总统。7月30日,加朗坠机身亡后,其副手基尔接替该职位。
【司法机构】
全国设高级司法委员会。下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院。首席法官为奥贝德·哈吉·阿里(Abaid Haj Ali),总检察长阿里·穆罕默德·奥斯曼·亚辛(Ali Mohammed Osman Yassin)。
【重要人物】
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总统。1944年1月1日出生于苏丹北部尼罗河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瓦迪西纳军事学院,1966年毕业后先后在西部军区、空降部队和独立第八步兵旅服役。曾获苏丹指挥参谋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及马来西亚国家军事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6月30日发动军事政变前任第八步兵旅准将旅长,政变成功后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2000年在大选中两次当选。曾于1990年11月和1995年9月访华。2005年4月出席亚非峰会期间,同胡锦涛主席进行了会晤。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经济】苏丹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农业人口占80%。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0-95%。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非洲第二位,阿拉伯树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还产玉米、高粱、花生、芝麻、椰枣等。畜牧业也重要,多羊、牛和骆驼。工业有食糖、油料加工、化工、炼油、纺织、缝纫和制鞋。小规模开采盐、金、铁、铜、白云母等矿藏。出口棉花、阿拉伯树胶、花生、芝麻、活牲畜等农牧产品,进口原油、油品、原料、食品、纺织品、机械和设备、化工产品等。苏丹港是主要海港,喀土穆-苏丹港铁路是对外联系的要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苏列为无力偿债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于1993年8月停止其会员国的投票权。为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巴希尔政府于1993和1996年分别发布新经济法规,实施一系列经改措施,一方面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经济,鼓励外国投资,发展农业,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1997年,苏政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实行财经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公共开支,限制依赖银行借贷开支比例,减少货币发行量,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利用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复苏,通胀率和赤字均明显下降,经济状况趋向好转。1998年和1999年,苏政府均按期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受到该组织好评,并于2000年恢复其会员国的投票权。近几年,苏建立起石油工业。随着大量石油出口,苏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目前苏在非洲国家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59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2132美元
经济增长率(2008年):6.5%
货币名称:苏丹镑(Sudanese Pound, SDG)
汇率(2008年):1美元=2.05苏丹镑
通货膨胀率(2008年):16%[2]
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265.2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768.6美元
经济增长率(2005年):8%
货币名称:第纳尔(Dinar)2004年;
汇率(2004年):1美元=263.5第纳尔;
通货膨胀率(2004年):11%。
苏丹镑(08年1月10日改革后流通,第纳尔停止流通)
汇率(2009年):1美元=2.5苏丹镑;
【资源】
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矿物资源储量:铁约3亿吨,铜900万吨,铬70万吨,银约9000吨,石油约5亿吨。森林面积约640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3.3%;在林业资源中,阿拉伯树胶占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丰富。有200万公顷淡水水域。
【工业】
基础薄弱,2003年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7%。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近年来苏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制糖等工业。1999年,苏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苏成为石油出口国,2003年生产原油约1400万吨,2004年达到1619万吨。
【农牧业】
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为39.2%,农牧产
工人割阿拉伯树胶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5%左右。可耕地为0.8亿公顷,但可耕地利用率仅为21%。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左右。
苏丹幅员辽阔,宜牧区面积为1.67亿公顷。苏丹的畜产品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一,在非洲国家中名列第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2003年苏丹全国牧畜存栏数为:牛3800万头,绵羊4700万只,山羊4000万只,骆驼320万峰。2004年苏畜牧业出口达1.4亿美元。
【旅游业】
1991年接待外国游客约2万人次。由于南部长期战乱,资金严重短缺及遭受安理会制裁,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苏丹麦罗埃金字塔群遗址首都喀土穆仅有五星级宾馆1座,4座高级宾馆。床位约1200张。
【交通运输】
铁路:总长5978公里。
公路:11900公里,其中4320公里铺有沥青。
水运:有远洋商船10艘,总吨位12.2万吨;内河航线总长5310公里,有轮船300多艘。苏丹港是苏丹的主要商港,年吞吐量800万吨,承担着90%的进出口运输任务。
空运:空运在苏丹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苏国内90%的运输系通过空运进行。苏丹民航局有大型喷气客机10多架,全国共有民航机场63个,喀土穆、苏丹港、卡萨拉、朱巴、朱奈纳机场为国际机场。
管道运输:苏丹港至喀土穆建有输油管道,全长815公里,年输油能力80万吨。1999年,苏中南部油田经喀土穆至苏丹港长1640公里的输油管道开始投入使用。
【财政金融】
苏丹共有银行26家。苏丹银行建于1959年,为苏中央银行。其它均为商业银行,其中双尼罗河工业发展银行和喀土穆银行属于国有。近年来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第纳尔):
2001 2002 20032004
收入3700 4706 687310290
支出4012 5034 661011038
差额 -312-328 263-748
(资料来源:苏丹银行)
【对外贸易】
外贸在苏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苏对外贸易总额为78.53亿美元,同比增长44.78%。其中出口37.78亿美元,进口40.75亿美元。出口商品中,石油出口额为3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2%。其他依次为芝麻(1.78亿美元)、活畜(1.38亿美元)、棉花(9375.2万美元)、黄金(5042万美元)等。中国、沙特、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是其主要贸易伙伴。近几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1 2002 20032004
进口 20.31 21.53 24.7640.75
出口16.99 19.48 24.4937.78
差额 -3.32-2.05-0.27-2.97
2004年,苏向中国、日本和沙特的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6.9%、10.7%和4.4%,从中国、沙特、阿联酋、埃及、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进口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3%、11.5%、5.9%、5.1%、4.8%、4.5%、4.1%和4%。
(资料来源: 苏丹银行)
【人民生活】
苏人口增长率2.4%,人均寿命58.6岁, 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3.2%。一般家庭基本生活费用占工资的66.52%,住
苏丹妇女房占12.36%。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军事】
武装部队建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军队实行苏丹化。8月14日为建军节。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18~30岁的苏丹人必须有31个月的服役期。武装部队总兵力约为11.25万人,由陆、海、空及防空军4个军种组成。苏还组织和训练军事部队性质的民防军,估计有10万人。军事院校主要有最高军事学院、参谋指挥学院和军事学院。2004年军费开支约4.65亿美元。
【文化教育】
1988年6月,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
苏丹东部地区民间舞蹈——牛头舞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64%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2003年全国有中、小学校13559所,综合大学5所,专科院校11所,在校学生约497万人,其中大学生约24万人,教师约13万人。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恩图曼伊斯兰大学建于1912年。
【新闻出版】
主要报刊有《今日新闻报》、《消息报》和《舆论报》,均为阿文日报。《新地平线》为英文报,《今日苏丹》为英文月刊。
苏丹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1971年5月成立,在内罗毕、摩加迪沙、恩贾梅纳、开罗、吉布提设有分社。现已同法、德、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等国的通讯社以及中东通讯社、塔斯社、新华社等建立了交流和业务联系。每日出版阿、英文新闻电讯稿各400多份。在印度、美国和联合国派有记者。
苏丹国家广播电台,设在喀士穆以北的恩图曼镇,建于1940年,用阿、英、法、索马里等语言对国内外播音。在国内共有9个发射台,每日除用阿语播放19个小时的节目外,还用英、法等语言广播3个半小时。朱巴等城市建有地方广播电台。朱巴电台主要用英语向南方播音。
苏丹国家电视台,设在恩图曼,建于1963年12月,每天用阿、英文播送节目约8小时,同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外国电视台有业务交流关系,收视观众约1000万。瓦德迈达尼和朱巴等地建有地方电视台。
【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反对西方强权政治,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密切同非洲国家的合作,重视同中国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致力于睦邻友好,积极改善同美等西方国家关系,外交更趋灵活、务实。目前,苏已同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当今世界在政治、战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处于失衡状态。新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局势很不安宁,世人无安全感。世界经济正向大型经济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主张阿拉伯和非洲地区集中自己的资源,建立牢固的地区经济联盟和共同市场,走一体化的道路。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国际大家庭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以联合国宪章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以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根除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关于反对恐怖主义:拒绝并谴责恐怖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必须对恐怖主义采取统一立场。呼吁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反对将恐怖主义与某一特定的文明挂钩,以及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强调国际反恐战争应以国际法为基础。
关于安理会改革:支持安理会改革,认为安理会改革应在联合国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应通过协商一致作出决定。苏原则上支持非盟统一立场,主张吸收非洲国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工作应增加透明度和民主,奉行公正、客观的原则,批评动辄以制裁解决争端的做法,反对双重标准。
关于人权问题:主张各国应通过合作客观地探讨解决人权问题,反对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的做法。强调各国有权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反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向别国施压,干涉别国内政。
关于中东问题: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巴人民享有自决权和建国权。坚决反对以色列建立隔离墙,主张以色列应撤出所有阿拉伯被占领土。要求国际社会和安理会向以施压,敦促以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实现地区安宁和稳定。
关于伊拉克问题:反对美英对伊动武,强调国际法的权威性,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当前伊拉克问题。呼吁保证伊领土完整,尽快解决伊国内安全和人道状况恶化问题并恢复其行使主权。
【同中国的关系】
两国于1959年2月4日建交后,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2006年中苏关系发展顺利,重要互访有:中国政府特使、外
麦洛维大坝交部部长助理吕国增访苏(1月);苏丹总统巴希尔(11月)、苏丹总统助理纳菲阿两次访华(5月、9月);苏丹外长阿贾维尼(5月);苏丹国防部长侯赛因上将(3月);苏丹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哈桑(7月);能源矿产部长贾兹(9月)、2006年中苏贸易额达亿33.54美元,同比下降14.2%。目前苏丹是中国在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截至2007年4月,两国重要互访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两次访苏(1月、4月);苏丹总统助理纳菲阿(3月)、苏丹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哈吉上将(4月)。
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
苏丹驻华大使:米尔加尼·穆罕默德·萨利赫
【同美国的关系】
1952年,美在喀土穆设联络处,苏丹独立后升为大使馆。1967年,苏丹为抗议美支持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同美断交。1972年复交。1989年巴希尔政变上台后,因推行激进的内外政策,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993年,美将苏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1996年发生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遇刺事件后,美推动安理会通过对苏制裁决议。1997年,美宣布对苏实行单方面制裁。1998年8月美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发生爆炸后,美称苏卷入此事,并指责苏生产化学武器,用导弹炸毁了苏首都喀土穆的希法制药厂。 “9·11”事件后,苏积极配合美反恐,两国关系较前改善。2001年9月底,在美默认下,联合国取消对苏制裁。11月,美开始介入苏南方问题,设立苏丹问题特使,颁布《苏丹和平法》为达成和平协议设定时间表,并召集苏政府与SPLA代表赴美磋商。2003年10月,美国务卿鲍威尔亲赴双方在肯尼亚的谈判现场,敦促双方加快谈判进程。2005年1月,在美及“伊加特”的斡旋和推动下,苏政府与SPLA在内罗毕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议》。6月,苏外长伊斯梅尔访美,向美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两国关系的要求和建议。7月,美国务卿赖斯专门就达尔富尔访问了苏丹。11月,苏丹第一副总统基尔访美。美副国务卿佐利克年内四次访问苏丹。
【同埃及的关系】
苏埃两国关系源远流长。1974年两国制定一体化计划,1976年签订共同防御协定。1979年后尼迈里公开批评埃以和约,导致双方撤回大使。1981年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1995年6月刺杀穆巴拉克总统未遂事件发生后,埃指责苏涉嫌此案,两国关系一度恶化。近年来,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2004年1月、7月和12月,苏总统巴希尔三度访埃,6月,埃总理访苏,两国政治、经贸等各领域关系全面发展。2005年6月,苏丹政府与反对派联盟签署开罗协议后,巴希尔与穆巴拉克进行了会晤。此外,两国还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而长期交恶。1996年7月非统组织第32届首脑会议期间,巴希尔总统与埃塞总统梅莱斯举行会晤,双方均表示愿意和平共处,和平解决边界争端。1998年埃塞同厄立特里亚发生武装冲突后,苏、埃关系明显改善。近年来,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埃塞对苏和平进程予以支持。2005年4月,巴希尔总统参加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东非首脑会议”,并会见了埃塞总理泽纳维,双方决定将部长级会议提升到首脑级会晤。12月,苏第一副总统基尔访问埃塞。同月,埃塞总理泽纳维访苏。
【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
苏曾长期支持厄的独立运动,但1993年厄独立后,两国反目成仇,时常发生边界冲突。1994年厄宣布与苏断交。1999年,巴希尔总统同厄总统伊萨亚斯两次举行会晤,并签署和解协议,决定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近年来,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相互指责对方支持各自反政府武装,两国关系持续紧张。2005年5月,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在的黎波里举行了会晤。10月,厄特代外长欧麦尔访苏,提议改善两国关系。12月,苏第一副总统基尔、外长阿贾维尼、苏总统顾问萨拉丁相继访问厄特,两国关系出现积极改善势头。
【同乌干达的关系】
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而长期交恶,并导致1995年断交。1999年巴希尔总统与穆塞韦尼总统在内罗毕会晤,签署关于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不以武力解决争端和停止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的协议。2000年9月,经埃及、利比亚调解,苏乌关系基本实现正常化。2005年5月,乌国防部长访苏。
【同肯尼亚的关系】
苏与肯之间有领土争端,肯长期同情与支持苏南方反政府武装。巴希尔执政后,与肯就两国边境地区现状达成谅解,签署了安全协定,两国关系得到显著改善。肯与埃塞、厄、乌干达组成“伊加特”四国调解委员会斡旋解决苏南方问题。在肯的积极斡旋下,自2003年9月起,苏第一副总统塔哈与SPLA领导人加朗在肯举行了多轮政治谈判,并与2005年1月在肯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2005年5月,苏丹和肯尼亚签署两国武装部队关系协议。
【同利比亚的关系】
尼迈里时期,两国关系紧张。1975年和1976年,苏丹发生两起有利背景的未遂政变,苏同利断交。1978年两国复交。1981年因乍得问题,苏再次与利断交。1985年苏发生政变,利率先承认苏丹新政权。1989年巴希尔执政后,两国正式签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安全和思想等方面实现全面统一的一体化协议但无实质性进展。苏反对美借洛克比事件对利的制裁。1997年后,利积极调解苏与埃及、乌干达和厄立特里亚等国关系,还在苏政府与反对派之间进行斡旋。2001年5月,利领导人卡扎菲访苏。利积极支持苏政府为实现苏和平所作的努力。两国外长互访频繁。2002年3月,巴希尔总统赴利参加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10月,苏总统助理穆巴拉克赴利出席两国一体化最高委员会会议,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2004年11月,巴希尔总统访利。达尔富尔问题发生后,利积极斡旋并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就达问题主持召开了两次小型非洲首脑会议。2006年2月,在利召开了解决苏丹、乍得问题的小型非洲首脑会议。
【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
尼迈里执政时,两国关系密切,沙特是阿拉伯国家中对苏援助最多的国家。萨迪克执政期间,沙对苏同利比亚、伊朗发展关系不满,冻结了对苏的经援。1989年后,巴希尔为改善和发展与沙关系,两次访沙。在海湾战争中,苏因支持伊拉克,得罪了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另外由于苏曾一度支持沙特反对派分子本·拉登,沙断绝对苏的一切援助。1995年后,苏主动修复与沙关系。从1996年起,沙开始恢复向苏提供少量经援。2000年,巴希尔总统访沙,苏沙关系恢复正常。2002年,沙提出中东和平新倡议后,苏表示支持。6月,巴希尔总统访沙。6月、12月,苏、沙两国外长实现互访,成立部长级混委会,并签署了政治、经贸合作框架协议,沙支持苏政府的和平努力并积极在苏投资,沙特发展基金会向苏麦罗维大坝项目提供贷款1.5亿美元,2005年3月,沙内政部长阿卜杜·阿齐兹访苏,两国在反毒品走私和安全合作签署了协议。9月,巴希尔总统访问沙特,与沙国王阿卜杜拉举行会谈,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达尔富尔问题】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当地阿拉伯人同黑人常因争夺水、草资源发生部落冲突。2003年初开始,黑人发动反政府武装行动,有关冲突造成上万人死亡和近百万人沦为难民。美等西方国家借此向苏政府施压,推动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威胁对苏制裁。在国际压力和非盟及部分非洲国家斡旋下,苏政府于2003年8月开始同达区反政府武装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进行和谈。2004年8月,非盟开始向达区派出特派团(AMIS)执行维和行动,但效果不彰。西方国家积极推动联合国接管AMIS。
2006年5月,苏政府与达区主要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运动”签署《达尔富尔和平协议》。8月,根据和平协议规定,“苏丹解放运动”主席米纳维宣誓就任首席总统助理。8月31日,安理会通过联合国接管达区维和任务的1706号决议。苏政府表示坚决反对。11月16日,达尔富尔问题高级别对话会在非盟总部召开,安南秘书长提出“三阶段”方案,即第一、二阶段由联合国向非盟特派团提供财政、后勤和技术支持,第三阶段在达区部署非盟/联合国混合维和行动。方案得到多方认可,苏方表示原则接受,但对第三阶段有所保留。11月30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特别首脑会议决定将非盟特派团任期延长6个月,并以公报形式确认安南方案。12月,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核准认可达尔富尔问题高级别对话会共识和非盟特别峰会公报。12月,安南方案第一阶段开始部署,首批联合国维和技术人员抵达达尔富尔地区。2007年4月,苏丹与联合国、非盟就安南方案第二阶段内容达成一致。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达尔富尔地区包括三个州,即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和南达尔富尔州。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历史上,由于苏丹边界是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人为划定,达尔富尔地区不少部落曾被划到不同的国家,因而该地区的部族与周围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苏丹独立以来,由于经济落后和生存资源匮乏,这一地区的民族和部落矛盾严重,冲突频发。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
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相继组成“苏丹解放运动”(又称“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两支武装力量,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不断攻城掠地,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尽管苏丹政府曾召集当地部族首领举行了一个千人大会,试图化解矛盾,但未能如愿。迄今,冲突已造成一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此后,随着反政府组织内部不断分化,这一地区的派别日益增多,形成派别林立、多个反政府组织并存的局面。为缓解紧张局势,联合国安理会2004年7月和9月先后通过了改善达尔富尔地区安全局势的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决议。2004年11月,联合国召开苏丹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第1574号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加速政治谈判。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曾两次前往达尔富尔地区,以推动和平进程。非盟也一直是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举行和谈的重要协调方。为监督冲突各方停火和实现该地区稳定,非盟还向达尔富尔派出军事观察员和维和部队。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两大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先后举行了多轮谈判,并于2004年4月8日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达成了停火协议。根据协议,非盟向达尔富尔派驻了7000人的维和部队,以监督冲突各方遵守停火协议。
2006年5月5日,经过7轮谈判后,苏丹政府代表团与“苏丹解放军”主要派别米纳维派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了《达尔富尔和平协议》。达尔富尔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根据这项和平协议,反政府武装将被解散,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
6月,由安理会15个成员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组成的代表团与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使命移交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在2007年1月份将达尔富尔维和使命移交给联合国。
8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6号决议,决定在得到苏丹政府同意后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73万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苏丹政府重申,为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这一决议。
11月16日,苏丹原则同意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的“安南三阶段方案”。随后,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少量军事顾问,开始了三阶段方案的第一阶段计划,但后两个阶段的部署未能落实。
2007年3月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表示,支持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但对混合维和行动的司令人选、混合部队的规模等一些细节问题有所保留。
4月9日,苏丹、非盟和联合国三方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原则同意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但苏丹仍对其中少数要点持保留意见。
4月11日,作为中国政府特使结束对苏丹访问的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北京表示,在达尔富尔问题上,苏丹方面已原则接受安南第三阶段方案,但对混合维和行动司令人选、混合部队的规模等一些细节问题有所保留。
4月13日,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扎嘎瓦部落和阿姆卡姆拉提部落在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签署和解协议,同意终止两部落间的流血冲突。
据沙特阿拉伯通讯社4月15日报道,苏丹已经与联合国和非盟就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的混合维和部队的职责问题签署了一项联合协议,协议明确规定了联合国和非盟维和部队在达尔富尔的职责和作用。苏丹政府4月16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苏丹全面接受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驻联合国和非盟混合部队的第二阶段方案,包括同意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部署武装直升机。
4月23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过渡权力机构和达尔富尔重建与发展基金会总部启动仪式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过渡权力机构从当天起开始履行职责。
6月9日,苏丹政府又与另一反政府组织“权力与民主人民力量”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落实达尔富尔和平协议的政治备忘录》。
6月12日,联合国、非盟和苏丹政府代表在亚的斯亚贝巴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苏丹接受经修改后的关于联合国与非盟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驻混合维和部队的方案。
6月23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发表公报,决定将非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的任期延长至2007年12月31日,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在该地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
7月15日至16日,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会议通过最后公报,表示支持达尔富尔政治进程,确立非盟、联合国和周边国家为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主渠道,宣布相关“路线图”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英法等国7月11日散发了达尔富尔问题决议草案,但包括苏丹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对草案的部分内容提出反对意见。此后,英法等国与包括安理会非洲理事国等在内的有关各方进行了多轮磋商后,对草案的内容进行了修改。7月30日,英国和法国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有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决议草案,建议安理会批准向达尔富尔派遣大约2.6万人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大约2.6万人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根据决议,这支混合维和部队将由约2万名军人和6000名警察和文职人员组成,其任期初步定为12个月,以取代自2004年部署在那里的非盟维和部队。决议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授权维和部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用以自卫和保护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和平民的安全。8月1日,苏丹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1769号决议,并将同联合国和非盟合作落实该决议。8月3日,非盟和平与安全专员赛义德·金尼特说,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埃及、喀麦隆和埃塞俄比亚已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维和部队,以便参与联合国和非盟在该地区实行的混合维和行动。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在达尔富尔设立总部
8月3日至6日,由非盟和联合国共同召开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举行。与会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派别领导人达成一致,准备以一致的立场和要求与苏丹政府尽快开始政治谈判。
10月,由联合国和非盟共同主持、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7个反政府派别参加的达尔富尔问题和平谈判在利比亚海滨城市苏尔特举行。苏丹总统助理纳菲尔27日宣布,苏丹政府从即日起在达尔富尔地区实施单方面停火,以便为和谈营造合适的氛围。
12月31日,非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向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正式移交维和任务。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先遣分队的140名官兵于2007年11月抵达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成为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该地区的维和部队。
2.统治者苏丹阿拉伯文sultan的音译。一译“素丹”,旧译“算端”,“速檀”,原意为“力量”或”权柄“。迦色尼王朝统治者马哈穆德(998-1030在位)被称为苏丹,是用作国家统治者之始。以后的哈里发常将此头衔授予帝国辖内的各地君主。十一世纪被伊斯兰国家统治者广泛使用。十三世纪末,土耳其人建立奥斯曼帝国,其统治者亦称苏丹。苏丹统治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苏丹国家。
3.设计师苏丹苏丹,男,评剧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师。生于江苏。
自1935年起,在上海参加业锋剧人协会及业锋实验剧团演出《钦差大臣》。后参加了《大雷雨》、《醉生梦死》、《罗密欧与朱丽叶》、《武则天》、《太平天国》、《原野》等演出舞台灯光工作。后随上海业锋剧人协会,实验剧团宣传抗日。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参加了进步演剧团体。在电影、戏剧灯光方面多有建树。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创设了灯光专业课,为全国各地剧团培养了许多人才,并在国内舞台上创造性地设计了面光。在歌剧《白毛女》中首次应用了追光,得到了欧阳予倩等艺术权威的赞扬。
在中国评剧院工作期间,许多优秀剧目的灯光设计是他担任的,代表作有:《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评剧皇后》、《金沙江畔》、《孙庞斗智》、《志愿军的未婚妻》、《杜十娘》等。他还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会见,他从事灯光专业就是当初接受周总理的建议,周总理对他的工作情况非常关心。他还参加了大型歌舞《东方红》的灯光设计,首都体育馆照明灯光设计,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灯光训练班,在灯光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贡献。
为国家一级灯光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北京照明学会常务理事、兼舞台照明灯光组长、照明学会顾问,北京舞台美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戏研所舞美高级顾问。北京剧协舞台美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舞美研究会常务理事。
出生:1917年7月,农历丁巳年。
4.药品苏丹(又叫苏丹红)【中文名称】油溶黄;1-苯基偶氮-2-萘酚;苏丹黄;C.I.溶剂黄14;C.I.12055;苏丹I;一号苏丹红
【英文名称】oil-soluble yellow;sudan i;l-phenylazo-2-naphthol;sudan yellow;oil orange
“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它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苏丹红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是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 又名“苏丹”。
生物学上使用苏丹来鉴定脂肪的存在。
5.华侨大学教师苏丹,女,
华侨大学教师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2006年6月毕业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环境学院地理系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获得应用环境学硕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旅游研究专家Geoffrey Wall教授,在学期间完成中国自然旅游治理模式研究课题,于2006年7月发表于《环境管理》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在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任教期间,主要负责课程包括《旅游市场营销》、《饭店营销实务》、《俱乐部管理》、《运动休闲专业英语》、《旅游专业英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