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庙
1、北京市宣武区火神庙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什刹海旁。该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 63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参见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一)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年间,因宫廷连年发生火灾,于是下令扩建火神庙,并赐琉璃碧瓦以压火。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清代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
火神庙的主体建筑现基本保存完整。最南端为隆恩殿,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往北便是主殿火祖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的火祖、火神。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见《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巧无比,在京内并不多见。火祖殿之北为斗姥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最北面为「万岁景命阁」,俗称「玉皇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在「万岁景命阁」两侧的连廊下,各有一掖门,直通庙后一水亭,可观什刹海烟波,可惜早已不存。
长期以来,火神庙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间风俗,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六月二十二日火祖圣诞之盛况。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员前往致祭。 (据《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真君,著为令。」)清末及民国年间,火神庙则又连年举行中元法会,由大户人家出资建造巨大的「普渡船」,在庙外甬道上焚化。前来观礼的人们将甬道挤得水泄不通,为京城一胜景。
火神庙虽为皇家道观,但历来由正一派道士住持。据传张天师入京觐见,多驻跸于火神庙。 20世纪30━40年代,火神庙的住持道士田子久,十分善于交际,社会知名度颇高,号称当时京城四公子之一,又被称为北平第一美老道。
北京火神庙历经千余年间的风风雨雨,昔日殿堂庄严、流光溢彩的火神庙已经变得满目疮痍、梁朽椽烂了,又加上诸多百姓居住其中,更显岌岌可危。有监于此, 1981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决定将庙内所有居民迁走,由中国道教协会筹资修复庙宇,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为了让这处什刹海畔的“明珠”重现光彩,2002年6月,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启动。该项目二期工程纳入了人文奥运工程,自2002年至来,文物部门共计拨款1000万元专门用修缮经费,中国道教协会和西城区政府各出资2000万元和400余万元,专门用于部队招待所和近50户居民的腾退和改善火神庙周边环境。地平面降低1米多、拆除非文物800多平方米,中路各殿、东西配殿等进行修缮,电线全部入地,消除安全隐患,尽量保持原真性,其中60%的彩绘保留原貌,只是做了除尘处理。此项工程至2008年3月6日竣工,重新开放迎客。
火神庙
北城日中坊火德真君庙,唐贞观中址,元至正六年修也。我万历三十三年,改增碧瓦重阁焉。前殿曰隆恩,后阁曰万岁景灵阁,左右辅圣、弼灵等六殿。殿后水亭,望北湖。建庙北而滨湖焉,以水济而胜厌也。先是,皇极殿灾,乾清宫又灾,哕鸾殿又灾,上命道录司左玄义吕元节主祝事,月给帑五十清醮也。殿墀二碑:一右春坊朱之蕃撰,一礼部侍郎翁正春撰。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刻,北安门内侍忽闻粗细乐,先后过者三,众惊而迹其声,自庙出。开殿审视,忽火如球,滚而上于空。众方仰瞩,西南震声发矣。望其光气,乱丝者,海潮头者,五色者,黑灵芝者,起冲天,王恭厂灾也。东自阜成门,北至刑部街,亘四里,阔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燔臭灰眯,号声弥满。死者皆裸,有失手足头目,于里外得之者,物或移故处而他置之。时崇文门火神庙,神亦焰焰欲起,势若下殿出。祝跪而抱曰:外边天旱,不可走动。神举足还住而震发。
公安袁宗道赠火神庙道士○事火道人事,翻来水上居。鹤窥烹石处,鱼呷洗丹余。世业五禽戏,家藏八叠书。南陵虽有命,噀酒自能除。
邢台黄元功集李炼师水竹轩○地静烟云满,开轩水上栖。泥封丹灶湿,竹护药苗齐。火德时为帝,冰心日有跻。冯虚千古梦,能为指阶梯。
公安袁中道火神庙小饮看水○作客寻春易,游燕遇水难。柳花浓没地,鸥貌静随湍。歌舞几成醉,尘沙不入澜。石桥明树里,谁信在长安○不敢望浮舟,聊欣漱静流。噞鱼摇碧瓦,浴鹭荡朱楼。即以观澜至,当为待月留。明朝尘照影,数息且悠游。
2、河北邢台市火神庙邢台火神庙,又叫火神真君庙,位置就在邢台市桥西区府前南街南端路东96号。它的始建年代为明代天顺四年,即公元1460年。清末民国时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771平方米,存有建筑6座,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台火神庙火神庙不象中国古代建筑群中有主轴线的那一类。它的建筑布局具有结构紧凑,巧用地形的特点,这与它处于瓮城内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瓮城内狭小的面积不允许展开中轴线,并在中轴线两侧布置多座建筑。
进入火神庙正门,北侧为二道门,里面坐北朝南就是火神庙的主体建筑 真君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内塑火神真君像,开路神方弼及显路神方相分站左右。
传说火神真君名罗宣,居住在神话中的火龙岛,后被姜子牙封为火德真君,在邢台,有关火神真君的传说神话故事有许多,这里只介绍一个。
传说,民间年间过会,要搭棚,庙里没有苇席,火神真君便派人到一个贩卖苇席的大财主家借苇席。但这个财主非常吝啬,爱财如命,他哪里肯借。财主刚把来人撵走,家中便起大火,财主这才知道得罪了火神,便马上将苇席送到火神庙,很快火灭烟消。这个传说教育人们不可为富不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一种心声。
在火神庙东侧院落中,主殿为奶奶殿,供奉火神真君的后宫娘娘,也就是火神真君的夫人,她也是一位神医,擅长治疗外科,以治疗各种疙瘩为特长,所以民间又俗称疙瘩奶奶。在奶奶殿东侧,为坐东朝西的送子殿,供奉送子母。
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什刹海旁。该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 63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参见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一)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年间,因宫廷连年发生火灾,于是下令扩建火神庙,并赐琉璃碧瓦以压火。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清代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
火神庙的主体建筑现基本保存完整。最南端为隆恩殿,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往北便是主殿火祖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的火祖、火神。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见《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巧无比,在京内并不多见。火祖殿之北为斗姥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妙统辰枢」。最北面为「万岁景命阁」,俗称「玉皇阁」。阁内原悬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在「万岁景命阁」两侧的连廊下,各有一掖门,直通庙后一水亭,可观什刹海烟波,可惜早已不存。
长期以来,火神庙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间风俗,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六月二十二日火祖圣诞之盛况。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员前往致祭。 (据《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真君,著为令。」)清末及民国年间,火神庙则又连年举行中元法会,由大户人家出资建造巨大的「普渡船」,在庙外甬道上焚化。前来观礼的人们将甬道挤得水泄不通,为京城一胜景。
火神庙虽为皇家道观,但历来由正一派道士住持。据传张天师入京觐见,多驻跸于火神庙。 20世纪30━40年代,火神庙的住持道士田子久,十分善于交际,社会知名度颇高,号称当时京城四公子之一,又被称为北平第一美老道。
历经千余年间的风风雨雨,昔日殿堂庄严、流光溢彩的火神庙已经变得满目疮痍、梁朽椽烂了,又加上诸多百姓居住其中,更显岌岌可危。有监于此, 1981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决定将庙内所有居民迁走,由中国道教协会筹资修复庙宇,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3、安徽省明光市火神庙火神庙,位于女山湖镇镇西角,坐北朝南,主体式样为砖瓦抬梁式木结构,其大院的正面为古戏台。
始建于宋。该庙前进山墙下方嵌有捐款碑一块,长1.2,宽0.8米,题为“山河并寿”,由“乾隆十八年”立。《嘉山县志手稿》载,此庙又于“清咸丰末年延至穆宗载淳同治年间”,即建古戏台时重修。火神庙现存二进,前进三间有轩,后进三间。前进通面阔12.8米,通进深5.8米;后进通面阔12.8米,通进深4.55米;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原庙内置有佛、观音、十八罗汉等塑像,“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火神庙曾作为女山湖镇文化中心活动场所。
1982年,县文化局拨款维修,2002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镇政府对火神庙进行了梁架整体维修,并正在恢复庙内佛像。现在的“火神庙”三个金农体大字,由该省著名书法家王国熙先生书写。此庙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